第20届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课堂教学能力竞赛学习心得
许心怡
1.通过读、看、听、说、写不同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感受并思考无锡惠山泥人、风筝等不同的民间艺术及其文化价值,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和技能训练的机会,还引领学生对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家长进行探究和思考;
2.指导学生学习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不同见解的对话,鼓励学生模仿对话进行相同话题的口语交际,体会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感受工匠精神;
3.板书设计新颖,用蝴蝶风筝的板书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呈现主题升华;
4.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面还需改进与提升,学生小组讨论活动可以设计相对简单的话题,给予更多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王璐
1.课堂从带领学生一场飞行之旅开始:Flying to Weifang,通过听读导游解说词获取有关风筝的基本信息,让学生选不同图案的风筝和不同身份的人进行匹配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Flying to Huishan帮住学生了解无锡惠山泥人,通过读听等技能让学生进行总结概括两种泥人在制作材料、方法,特点等方面的异同点;Flying to craftspeople环节进行主题升华:Fly to the world---What belongs to a nation is a gift to the world.
2.板书设计新颖有创意,能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各环节的设计上有些超越初一学生的能力,导致课堂老师讲的比较多,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
邓召弟
1.课堂从了解春晚中的folk art开始,引发学生对于惠山泥人的兴趣,通过回答问题以及讨论学生更喜欢的泥人种类,增强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风筝环节,培养学生从听力语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教授listening tips,为学生的后期听力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C部分的对话处理,循序渐进,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分角色朗读来理解工匠精神,并通过设置不同等级的编写对话的任务,考察学生的综合技能。
2.板书设计涵盖3个语篇,升成自然。整节课注重学生口语表达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3.最后主题升华部分,难度较大。学生无法理解。部分单词的发音还需要注意。
季婕
总体上,是一节学生参与度高、教授内容扎实、教学效果好的课。 1. 从一个传统中国文化的视频入手,顺便复习传统文化的模式,为后面学生后面的生成提供素材。 2. 接下来分为为细节而读、为结构而读、为基本信息而读、为细节而读、为升华主题而读等几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来促进学生的掌握。 3. 最后的输出升华部分是四人小组遍对话,学生很积极效果好 4. 建议: 最后部分还可以深挖一下,加大一点难度。 教师个人的激情欠缺了一点,可以再放开一些。
蔡婷婷
蔡老师以参观一个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为情景,通过展厅图片的形式导入生词,激发学生对惠山泥人、风筝的兴趣,由此展开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读、看、听等学习活动。各环节衔接流畅,通过Why did people use kites for in the past?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拓展风筝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C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听、读理解对话以后,强调朗读不同句型的语音语调,体现出蔡老师注重朗读的理念。Further thinking通过一系列问题,感悟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堂上蔡老师激情满满,学生互动积极。不过,导入稍长,若缩短些,多给知识拓展与实践留时,课堂将更精彩,成效会更佳。
周其平
周老师利用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这一问题自然导入,引出惠山泥人。周老师深挖文本,通过问题的形式渗透阅读技能,对文章大意、结构进行解读。在听力部分,周老师注重听前指导,带领学生圈划关键词、分析词性,掌握听力技能。对话部分进行分层设计,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但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准备和展示时间,环节不能流于形式。作为一节听说技能综合课,教学目标主要为听、说,如果能缩短第一部分阅读技能的时间,后面对话和主题升华的环节时间会更充裕。板书设计精美,既有听力和阅读技能的总结,又有主题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