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课题组3月份学习心得——王璐
发布时间:2025-06-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卢佳骏

“泥塑春秋,艺海扬帆——民间艺术的课堂寻脉”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如期而至。本次的上课题目为七年级下册Unit 4 Chinese Folk Art Integration部分,在备课时,我以“中国传统文化研学之旅”为主线,通过多模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风筝、惠山泥人等民间艺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播意识。

以下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重难点及改进反思等方面总结心得: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民间艺术的核心要素(材料、造型、活动、寓意),如潍坊风筝的材质、惠山泥人的分类及象征意义。 

   理解关键词汇(如“simple”“creative”“local colour”及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通过听、说、读、写活动,提升学生提取信息、合作问答及表达观点的能力。 

   结合语境猜测词义,培养自主学习策略。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感悟匠人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 

二、教学设计亮点 

1. 情境化任务驱动: 

   以“飞向潍坊”“飞向惠山”“飞向匠人”为研学路线,模拟真实文化体验,增强课堂代入感。 

  设计“班级推荐会”,要求学生结合模板介绍一种民间艺术,实现语言输出与知识迁移。 

2. 多模态资源整合: 

   利用海报、图片、录音(如匠人故事)等素材辅助教学,如通过风筝节海报分析材料、形状,结合泥人图片对比可爱严肃风格。 

  听力填空(Listen and fill in the table)与角色朗读(Read in roles)活动,兼顾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渗透。 

3. 思维层次递进: 

    从表层信息提取(What are kites made of?)到深层意义挖掘(风筝的鱼跃龙门/富贵花开/松鹤连年寓意),再到批判性思考(How to spread folk art?)。 

   对比分析惠山泥人的差异与共性(Material/Ways/Features),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4. 合作学习与评价: 

   同桌互问互答(Read the article and ask & answer in pairs)、小组讨论(Fly to the world),促进同伴互动。 

  作业分层设计:基础性作业(报告撰写)巩固知识,拓展性作业(阅读与分享)鼓励探究精神。  

三、改进反思 

1. 资源补充:可增加短视频展示风筝制作流程或匠人访谈,增强直观体验。 

2. 差异化教学: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词汇表或句型支架(如作业模板)。适当降低备课难度,给与学生充足时间思考问题答案。

3. 跨学科融合:结合美术课尝试简易风筝绘制或泥人制作,深化“做中学”理念。 

4. 评价优化:增设“文化传播方案”展示环节,鼓励学生用英文设计海报或短视频脚本,链接真实语境。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纽带,通过任务驱动与多元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悟文化之美,在思考中践行传承之责。后续教学中需进一步平衡知识输入与创造性输出,让课堂既“接地气”又“有深度”,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