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王璐老师的《Unit 4 Chinese folk art Integration》这堂课,我收获颇丰,以下是一些听课心得。
王璐老师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以“Fly to the world”作为教学设计主线,巧妙地将中国民间艺术的学习与世界文化交流相联系。以风筝节为切入点,从对风筝制作材料、形状等基础信息的探讨,逐步深入到风筝节的活动和意义,再拓展到对民间艺人特质的挖掘,始终围绕这一主线展开,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中国民间艺术走向世界的魅力,主线明确,连贯性强,使整节课的教学方向清晰,学生能紧跟节奏,系统地构建知识体系。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先介绍民间艺术相关的材料(Materials)、形状(Shapes),再深入到活动(Activities)和意义(Meanings),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知。
课件制作精美且实用。王老师本节课内容丰富,包含大量与中国民间艺术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如风筝节的活动场景等,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同时,课件中设置了互动环节,如让学生选择描述民间艺术创作者特点的词汇,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板书设计简洁而富有条理。王老师左侧黑板列出“Materials”“Shapes”“Activities”“Meanings”几个关键词,清晰地呈现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框架。右侧黑板则通过“wise”“creative”“craftspeople”“full of life”“hard - working”等词汇,引导学生对民间艺术创作者进行描述,起到了很好的归纳总结作用。板书与课件内容相互呼应,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在本课结尾,王璐老师通过“Fly to the world”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民间艺术不仅是本土文化瑰宝,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民间艺术的具体知识,升华到对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思考,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信,同时拓宽学生国际视野,让学生明白要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从语言知识学习到文化素养提升的跨越,使英语课堂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