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课题组3月份学习心得——蔡婷婷
发布时间:2025-06-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卢佳骏

在教育的广袤天地中,教学方法犹如繁星点点,各有其独特的光芒。此次基本功同课异构的学习过程,于我而言,恰似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学盛宴。众多教师围绕同一课程主题,施展浑身解数,展现出截然不同却又同样引人入胜的教学风格与策略,为我开启了一扇全新认识课堂教学的大门,也让我在观摩与思考中收获了满满的感悟。

在卢老师充满文化韵味与知识启迪的课堂中,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与深远影响。课程以一首优美的中国诗作为开篇,不仅瞬间将学生们带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还巧妙地引出了本节课主题之一——纸鸢。在听力前的预测环节,卢老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和背景知识去捕捉关键信息,这不仅锻炼了听力技巧,还让学生在面对未知内容时有了更好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随后,通过卢老师的细致讲解,学生们对风筝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将其归纳为材料、形状及活动三大方面。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有效地从文本中提取和整合信息。之后,通过对比两种惠山泥人的形象,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了惠山泥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及其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简单传授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价值。最后的输出环节,由于前面的知识铺垫和思维引导,学生们非常轻松和自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与同学们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

而王璐老师的课堂,无疑是一场知识与文化的盛宴,让我深深沉浸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广阔天地中。课程以中国航天的壮丽成就作为引子,巧妙地过渡到旅途的第一站——风筝,仿佛为我们插上了一双翅膀,让我们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在风筝这一部分,王老师的讲解不仅限于文本内容的归纳汇总,更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风筝背后的意义。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共同探讨了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思考方式,让学生对风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接着,旅途来到了第二站——惠山泥人。王老师采用小组问答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更让学生对惠山泥人这一民间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介绍泥人的过程中,王老师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位著名手艺人的故事,让学生看到了手工艺人背后的艰辛与坚持,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手工艺的热爱与执着。随着课程的深入,踏上了旅途的第三站——手艺人。在阅读了其他同学关于中国民间艺术的见解后,学生们也表达了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独特理解。通过这一环节,体会手艺人的工匠精神,那是一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回顾关于中国传统艺术同课异构得课程,老师们不仅在教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们思考、感悟和表达。种种融合与拓展的教学方式,不仅符合新课标中强调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要求,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总之,思想的碰撞让我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