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第十二次活动报道
---当“飞行”邂逅学科融合,共赴教学新航程
为提升课题组英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打造高效课堂。3月中旬,成功举办以“飞行与学科融合”为主题的英语青年教师基本功活动。本次活动以“飞行”为主线,巧妙融入多学科元素,展现了英语教学的创新活力与多元魅力。
一、创意课堂:让“飞行”点燃学习热情
青年教师们以“飞行”为核心主题,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题组卢佳骏老师围绕中国民间艺术展开,涵盖了潍坊风筝节、惠山泥人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内容丰富。通过不同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如风筝的特点、泥人的相关知识等,主题连贯性强,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民间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如“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What information about kites can we get from the poster? ”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介绍民间艺术时,不仅关注外在形式,还深入挖掘其文化寓意,如询问“Why do we fly kites in the modern times?(寓意)”,让学生了解到民间艺术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合作与总结归纳能力:在 “Fly to craftspeople”环节中,安排学生小组朗读对话和根据表格内容总结手工艺人的品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又锻炼了归纳总结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和拓展性:“Fly to the world”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和全球视野,让学生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最后的小测验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介绍一种民间艺术,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基本功展示:彰显青年教师风采
在基本功展示环节,教师们各展所长。板书设计紧扣“飞行”主题,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口语表达流畅自然,发音标准,富有感染力;教学设计环节,教师们巧妙运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飞天视频,将抽象的英语知识与生动的“飞行”场景相结合,体现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与创新的教学理念。课题组的蔡婷婷老师以参观一个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为情景,通过展厅图片的形式导入生词,激发学生对惠山泥人、风筝的兴趣,由此展开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读、看、听等学习活动。各环节衔接流畅,通过Why did people use kites for in the past?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拓展风筝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研讨交流:共探学科融合新路径
比赛结束后,课题组的老师开展研讨交流。大家围绕“如何更有效地实现飞行主题与英语学科的深度融合”“怎样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跨学科思维”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教师们纷纷表示,本次活动为大家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今后将继续探索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让英语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此次英语青年教师基本功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为本课题组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课题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组老师们的英语教学将如展翅高飞的雄鹰,不断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