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6月份课题组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2025-06-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庄铭杰

为深入贯彻文化传承使命,系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学校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职普融通、分阶培养、分层教学、双导师协同育人”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2025612日下午,课题组联合常州市李鸣楼非遗传承名师工作室在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白坚仁留青竹刻大师工作室”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白坚仁先生莅临指导,工作室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戚墅堰分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市遥观初级中学湖塘实验中学、郑陆实验小学等校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展开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研讨。

活动伊始,工作室领衔人李鸣楼老师以《刀尖上的千年对话:留青竹刻非遗技艺的传承谱系与当代创新实践》为题作主旨导引。李老师系统梳理了留青竹刻的历史流变、地域流派与核心技法体系,并深度结合常州本土文化特质,引导师生鉴赏白坚仁大师的代表性作品。其教学实践成功实现了技艺传承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有效促进了非遗文化在认知层面的“深度内化”与情感维度的“价值认同”。

国家级传承人白坚仁大师亲自引领实践环节,进行了《留青竹刻核心技法实训》的现场教学。从选材标准、画稿构思到刀法刻制,白大师进行了全流程的精细化讲解与示范。其亲身指导使参与者得以沉浸式体验传统工艺的精妙,深刻领悟了蕴含于刀尖之上的“匠心独运”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核

本环节围绕李鸣楼老师提出的关键方向展开:即通过“非遗传承大师”(如白坚仁)与“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深度协作(双导师),针对职校、普校及不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设计并实施分层级、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培养方案。实现非遗大师的顶尖技艺与美育名师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效整合推动非遗传承与美育教育系统性、规模化的开展

李鸣楼名师工作室成员及课题组成员们结合白坚仁大师为不同学段学生量身定制的梯度化竹刻课程案例,深入研讨了“职普融通”背景下“分层教学”与“分阶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大家高度认同,“双导师协同育人”模式能有效整合大师引领与教学精进

白坚仁大师在“核心技法演示”环节,不仅展示了留青竹刻的高阶技艺,在研讨中,他还从教学实践角度提出了宝贵建议。他强调,成功的非遗传承需注重三点:一是基于学情的精准“分层教学”,二是促进非遗技艺与美术、历史、地方文化等学科的“深度融合”,三是在技艺传授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李鸣楼老师在总结中着重强调了本次活动的核心宗旨与未来方向:“本次教研活动,我们精心组织不同学段(小、初、高、职)、不同类型学校(普教、职教)的学生,采用‘双导师联合教学’的创新模式(大师+名师),核心目标在于深入探究非遗传承与美育融合推广的有效新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构建更高效、更具覆盖面的地方优秀文化传承机制。

本次教研活动成功实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美育名师团队的深度对话与协同创新。课题组主持人孙兰君老师表示这样形式联合教研活动所构建的“大师传艺、名师导学、教师研习、学生浸润”四位一体的非遗课堂范式,不仅为非遗在当代教育体系中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常州经验”,更在学理层面深化了“非遗进校园”与“以美育人”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课题组

2025.6.13

ba094bae9c609aec78cf263729428dc.jpg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