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课题组紧扣“深化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核心目标,依托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平台,扎实落实研究计划,在教师专业发展、特色课程资源建设及成果辐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依托名师工作室,构建高效教研共同体
充分发挥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搭建了多元立体的教研平台:
1.专家引领:邀请多位省市非遗传承人开展专题讲座,聚焦新课标解读、传统文化教学策略、非遗技艺校园转化等关键议题,有效提升了课题组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方向感。
2.同伴互助:组织定期教研活动6次,围绕公开课例(如《戏妆交辉》、《风筝戏》)、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表达、学生兴趣激发)深入研讨,共享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营造了浓厚的协作研究氛围。
3.课堂实践:成功举办12节高质量教研公开课(见原计划表),成为检验与推广课题理念的核心阵地。
4.深耕传统:《笔情墨意抒胸臆》、《仕女簪花》、《行书集字练习》等课,引导学生体验泥塑、传统纹饰、书法魅力,感悟文化内涵。
5.探索创新路径:《重复的形》、《美丽的书》、《戏妆交辉》等课,巧妙运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构传统图案、书籍装帧、戏曲元素。
6.链接非遗与生活:李鸣楼老师的《非遗留青竹刻技艺传承与创新实践》成为“非遗进校园”典范,同时还邀请了国家级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白坚仁指导学生;《一目了然》将美术应用于信息设计,体现服务生活价值。
通过“备课-观摩-评议”闭环,极大锤炼了成员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能力。
二、深化教材研究,开发“传统+创新”特色课程资源
聚焦新教材的深度开发与校本化转化:
1.研读与筛选:系统研读新课标教材,精准把握其文化传承导向。广泛搜集地方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常州留青竹刻、民俗艺术、古典纹样),经集体研讨筛选出契合课标与学生认知的优质教学素材。
2.创新设计与整合:
•重组拓展:如整合教材“传统纹样”内容,补充地方特色案例,形成深度学习单元。
•形式创新:在《重复的形》、《戏妆交辉》等课中,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构成、色彩、材料对传统元素进行解构与再创造。
•技艺融合:《风筝》、《端午非遗-香囊》等课强调在动手实践中体悟技艺,并鼓励创意表达。
2.共建共享资源库:利用云平台建立共享机制,初步建成涵盖“泥土故事”、“纹样新生”、“书画同源”、“非遗初探”等主题的特色课程资源包,包含教学设计、课件、拓展资料、学生活动手册等,为校本教材编撰奠定坚实基础。
三、 研究成果丰硕:成长、资源与辐射初显
研究目标达成度高,取得三方面核心成果:
1.成员专业素养显著提升: 理论学习与实践锤炼双轨并行,成员对新课标理解、文化教学策略运用及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期末收集教学反思、案例分析、专题小结近15篇,多位成员形成论文初稿,研究方向聚焦传统文化转化、非遗课程开发等。
2.特色课程资源体系形成:成功开发并系统化整理了一系列可直接应用于教学的传统文化主题课程资源,内容兼具文化性、审美性与实践性,为《初中美术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校本教材、资源包的正式编撰提供了核心内容与结构框架。
3.成果辐射效应启动:12节公开课覆盖多校,向常州市美术教师群体有效示范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学模式,引发积极反响。留青竹刻等课程经验成为融合典范。计划下学期举办的成果展示会(含作品展、工作坊体验、精品课分享),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四、展望与持续推进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需深化以下工作:
1.加速校本教材系统化:集中力量将现有丰富资源整合、修订,完成校本教材初稿编写与试用。
2.深化评价体系研究:重点攻关学生文化理解、创新思维、技艺掌握及情感态度的多元评价方法。
3.拓展成果推广路径:探索线上资源开放、专题培训等多元推广方式。
本学期的研究历程,是课题组成员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时代命题下,对新课标理念的深刻践行,是对初中美术教育内涵发展的积极探索。我们不仅收获了可见的成果,更凝聚了共识,坚定了方向。课题组将继续秉持研究初心,深耕细作,为提升初中美术教育文化育人质效、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组
202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