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2 月 24 日,我校召开《基于自主学习型课堂创新 "教 - 学 - 评一体化" 的研究》课题推进会。全体行政人员、学科骨干及课题组成员齐聚一堂,共商教育科研创新之路。会议由教科室胡小凡主任主持,张伟俊校长作专题培训。
一、规范管理:夯实课题研究基础
胡小凡主任首先对课题研究的常规管理提出具体要求:"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 他强调,各课题组需强化 "路径意识" 与 "程序意识",严格对照研究计划把控时间节点,注重课堂观察数据、学生作品、教学反思等材料的规范归档,确保课题研究可追溯、可验证,为后续成果凝练奠定基础。
二、专题培训:指明课堂改革方向
张伟俊校长以《加强科研驱动,深化课堂改革,构建评价新体系》为题,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深入解读课题内涵。他提出,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核心是 "让学习真正发生",而 "教 - 学 - 评一体化" 则需贯穿教学全过程:
增强科研驱动力: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课堂中 "自主学习活动低效"" 评价滞后于教学 " 等痛点,开展行动研究;
提升课堂创新力:打破传统讲授模式,通过 "学习单设计"" 小组协作任务 ""分层目标设定" 等方式,激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强化评价整合力: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融入课堂,例如通过 "学习契约"" 成长档案袋 ""同伴互评量表" 等工具,实现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凝聚团队执行力:各学科组需发挥协同效应,共享优质资源,形成 "备课 - 上课 - 评课 - 改进" 的闭环研究模式。
三、思维碰撞:共探育人新路径
分组研讨环节中,与会教师围绕 "如何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 评价工具如何匹配自主学习目标 "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数学组分享了" 项目式学习中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语文组展示了" 群文阅读自主学习单与评价量表的一体化设计 ",英语组则介绍了" 听说课中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操作范式 "。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多元实践视角。
四、会议意义:以科研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次推进会不仅明确了 "自主学习型课堂" 与 "教 - 学 - 评一体化" 的融合路径,更凝聚了团队共识:教育科研不是孤立的任务,而是渗透于日常教学的思维方式。正如张校长所言:"当科研成为一种工作习惯,课堂才能真正焕发活力,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全面成长才会有坚实的支撑。"
未来,我校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 "教 - 学 - 评一体化" 成为提升育人质量的强劲引擎,为培养终身学习者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