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已接近尾声。作为初三物理教师兼班主任,这一学期我在忙碌中收获成长,在挑战中不断突破。现将本学期的工作从成绩、不足与改进方向等方面进行全面反思,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教育教学工作。
一、本学期工作成果与收获
(一)教学工作的深耕与突破
作为第七次担任初三物理教学的教师,我深知毕业班教学的责任重大。本学期以中考复习为核心,我系统梳理了近五年常州及江苏各地区中考物理试卷和各地的模考卷针对力学、电学等重点模块制作了思维导图式复习框架。在课堂中,采用“考点精讲+变式训练+错题溯源”三段式复习法,例如在浮力专题复习中,结合常州近三年中考真题中“浮沉条件与压强综合”的高频考点,针对浮力计算专项训练,总结常见问题的常用解题手段,学生经过训练不再畏惧浮力计算。
同时,作为班主任,我将物理学科与班级管理结合,开展“每日物理微分享”活动,鼓励学生用物理原理解释生活现象(如“为什么水壶烧水时会响”),既提升学科兴趣,又巩固和应用了物理知识。在学校组织的拔河活动中,利用物理学原理讲解拔河的要领,学生在玩中学,并且取得优异的名次,使得班级凝聚力更强。
(二)教科研与课堂创新实践
本学期聚焦“深度学习在中考复习中的应用”开展研究,结合新课标要求,撰写了《基于问题链设计的初三物理复习课深度学习实践》论文,提出“以中考真题为载体,以思维进阶为目标”的复习策略。
本学期开展两节公开课:一节是初二的新课“二力平衡”本节课认真研究新教材,思考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新突破,通过拉力传感器和自制导轨,分别实现了静止、竖直方向匀速直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以及斜向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重力的平衡条件,突破了学生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下二力平衡的理解。第二节是飞行主题的初三复习课,从弹射器看航母科技:能量的转化与创新,历史与物理相结合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以航母弹射器的发展史为主线,带领学生回顾从蒸汽弹射到电磁弹射的技术飞跃。学生们通过分析与计算,感受能量转化与工程设计的精妙之处。课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科技视野,更让他们体会到科技进步背后的艰辛与智慧,增强了国家自豪感。
二、工作中的不足与反思
(一)中考研究与教学精准度待提升
尽管对中考考点进行了系统梳理,但在后期复习中发现,对“跨学科综合题”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例如常州中考物理与化学结合的“能量转化”综合题,学生得分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反思原因,是在选题时更多关注物理学科内综合,对跨学科考点的融合训练缺乏系统性设计,导致学生应对新题型时迁移能力不足。
(二)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深度不足
本学期虽研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考命题研究》等书籍,但因班主任工作繁杂,理论学习碎片化问题突出。在运用“项目式学习”设计复习课时,因对建构主义理论理解不透彻,导致部分项目(如“家庭电路改造方案设计”)在实施中出现“重形式轻思维”的问题,学生虽参与积极性高,但对电路设计的核心原理掌握不够扎实。
(三)班级管理与学科教学的统筹待优化
作为班主任,在处理学生心理疏导(如中考焦虑)与物理教学进度的平衡上存在不足。例如在5月模考后,个别特殊学生因成绩波动出现躺平情绪,我虽开展了个别谈话,但未能及时将心理疏导与物理学习方法指导结合,导致几位同学在后续复习中效率低下。
三、改进方向与未来规划
(一)深化中考研究,构建精准复习体系
1. 建立“跨学科考点库”,梳理近三年常州中考中物理与化学、数学结合的真题,设计“学科融合专题课”,如“热学与化学热量计算”综合专题。
2. 针对学生薄弱的实验设计题,开发“中考实验题命题人思维”系列微课,分析常州卷实验题的“情境创设—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命题逻辑,提升学生应试思维。
(二)强化理论学习,推动教学创新落地
制定“每周2小时理论精读”计划,重点研读《中考物理命题改革与核心素养培养》,每月撰写1篇结合教学实践的读书笔记,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大单元复习”设计。
(三)优化班级管理,实现“育人”与“教学”融合
1. 建立“学科育人日志”,将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如伽利略的质疑精神)与班级德育结合,每周开展1次“科学家故事分享会”,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2. 针对学困生制定“三级辅导方案”:基础知识点漏洞由学科助手每日过关,典型错题由教师每周面批。
四、结语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是充满挑战与感动的一学期,看着学生们在中考考场自信应答的身影,我深感教育工作的意义所在。未来,我将以更严谨的态度深耕教学,以更创新的思维突破瓶颈,既做学生物理学习的引路人,更做他们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