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心得
课堂是思维碰撞的舞台,教学是智慧交融的艺术。三位老师的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呈现,亮点频出,值得我深入学习。
1.许佳佳老师的课围绕“设计简易档位电路——复习电磁继电器——了解热敏电阻——设计智能恒温装置——改进智能恒温装置”等环节展开,教学紧凑,逻辑清晰,是一堂高效且富有创意的初三电学综合复习课。许老师巧妙地将电学知识串联,整节课以任务驱动贯穿始终,从简易档位电路设计到智能恒温装置的改进,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复习电磁继电器与了解热敏电阻环节,许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为后续装置设计搭建了坚实知识框架,体现了对知识的系统整合。尤其是将题目里做过很多次“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热敏电阻带到课堂上来做实验,学生亲自体会到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电阻值的变化情况,这种直观的视觉体验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单纯记忆文字描述和公式更容易理解热敏电阻的工作原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物理现象紧密联系起来,使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同时,学生看到热敏电阻这个小小的元件在温度变化下能引起电路中电流或电压的变化,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要探究其中的奥秘,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思考,这种好奇心终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过,在设计智能恒温装置环节,若能给予学生更多时间讨论与尝试,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并解决,教学效果可能更佳。
2.课堂伊始,韩爱明校长抛出“电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微观的电荷角度理解电的本质,为后续知识串联奠定基础;再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电能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发电”部分,展示了多种发电方式,如火力、水力、风力、太阳能发电等,直观呈现发电原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对能源的利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储能”环节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通过介绍“江苏沙河抽水蓄能电站”“常州金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不仅让学生理解储能的重要性,更增加了家乡自豪感,同时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输送”环节,结合具体公式推导详细讲解了高压输电的原理和优势,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了远距离输电的科学依据,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最后通过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融入能源转化与效率计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能力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整堂课,注重启发式教学,以问题链串联电学核心知识,从电的本质出发,逐步延伸至电能全生命周期,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电学知识网络,达成知识系统化目标。此外,韩校的语言一如既往地生动形象,神态丰富自然,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电学知识有了系统而全面的回顾与深化,为中考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黄洁老师《智能应急灯中的电学奥秘》以独特的教学设计,通过五个紧密相连的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电学世界的奥秘,构建起一个完整且高效的复习体系。初级挑战阶段,以应急照明灯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电学现象,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再抛出基础电学问题——判断电路连接方式,这种生活化的引入方式,瞬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且巧妙地帮助学生夯实了基础,为后续深入探究做好铺垫;中级挑战阶段,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应急灯工作时的电学原理,巧妙地将电磁继电器等知识融入其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碰撞,不仅加深了理解,更在交流中提升了合作与交流能力;挑战升级环节是设计一款自带电池的消防应急照明灯,极具挑战性与实用性,学生们需在设计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像真正的工程师一样去思考,锻炼了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延伸部分,巧妙地设计了“其中一个灯泡损坏了,仓库只有‘24V 18W’的灯泡,若想让这个灯泡正常发光,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断突破自我。总体而言,本节课以创新的情境与任务设计,通过阶梯式的挑战,将电学复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各环节衔接自然,难度梯度合理,学生在试错与改进中不断深化理解,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建构,为初三电学复习提供了新思路。若能进一步优化时间管理,给终极挑战环节留出更充足时间,将使课堂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