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陆桥云4月听课心得
发布时间:2025-05-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梅建芬

每一堂课都是教师教学理念与实践的生动展现,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智慧,三位老师立足同一课题,以不同视角与设计演绎课堂,为我们呈现了多元的教学思路,带来诸多启发与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1.沈丰彬老师以“爬墙机器人”为核心线索,巧妙串联重力、摩擦力、弹力及力与运动关系等力学知识,设计新颖,环节紧凑,充分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意识,是一堂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力学复习课。通过播放一段特警训练的视频,瞬间抓住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原本抽象的力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为后续的复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机器人贴在板子上为什么会掉下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既贴近生活实际,又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自然地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复习了重力的相关知识。随后提出“如何让它不掉下来?”,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巧妙地过渡到滑动摩擦力的复习。印象最深点是沈老师再次抛出“刚刚爬墙机器人和木板之间是什么摩擦力?”“不是滑动摩擦力,为什么?”“没有压力”“怎么证明有压力?”等一连串的追问,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辨析,加深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特点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使学生对力学知识体系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识。总体而言,这节课亮点突出,以独特的视角和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复杂的力学知识化繁为简、融会贯通。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使零散知识点在任务解决过程中自动生成知识网络,有效达成了复习目标。这种以科学本质观照下的深度复习模式,为“双新”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范例,证明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复习课完全能够超越知识重复,成为培育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关键场域。若能在细节上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将更加理想,相信在这样充满创意与活力的课堂中,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2.牛慧君老师以“值日生擦黑板”的真实校园生活场景切入,巧妙选取“不愿擦黑板”这一学生间普遍存在的认知矛盾作为教学起点。通过问卷调查揭示“耗费下课时间”“粉尘污染”“需要反复擦拭,成就感低”“黑板擦沾有过多粉尘,不愿接触”等真实痛点,将力学复习与生活问题解决紧密结合。牛老师这种“从生活走进物理”的设计,既打破了传统复习课的知识本位倾向,有效降低了复习课的枯燥感,又以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当学生发现日常劳动中的困扰竟隐藏着力学奥秘时,认知图式被有效激活,为深度复习创设了心理锚点。在知识梳理环节,牛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四种与擦黑板相关的情景中涉及的物理知识,不仅强化了对力学知识的记忆,还锻炼了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适时地引导与补充,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者角色。印象最深点是牛老师在分组实验设计环节突破了传统验证性实验框架,赋予学生“器材自选、方案自定、结论自证”的探究自主权。当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时,亲历“形变程度——弹力大小”的量化关系;当用铁架台悬挂钩码调整不同时,直观感受“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本质属性。这种“做中学”的实践模式,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具身认知,在实际操作中完成从经验直觉到科学思维的认知跃迁。本节课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擦黑板”为教学主线,将力学知识与真实情境深度融合,构建了以素养发展为轴心的复习课新样态,充分证明了物理复习课绝非单纯的知识回顾,也完全能够成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厚植社会责任感的多元化育人阵地。但也存在一些可优化之处,如在学生展示实验成果时,可进一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互评,促进生生互动,提升课堂的思维碰撞深度。

3.李铁柱老师李铁柱老师以“力与运动的关系”为核心,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与丰富多元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梳理了力学相关知识。整节课逻辑清晰、结构严谨,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深度剖析,又强调物理思维的培养,展现出教师对力学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与精湛的教学驾驭能力。以“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一经典问题开篇,引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指出其理论的局限性——无法解释“推出去的小车仍能向前运动”的现象,从而引出伽利略的实验和理想实验,为学生揭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重要结论,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物理学史上的重要观点,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明白科学知识是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中发展的。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借助模拟实验,将抽象的极限思想转化为可视化认知,使学生能够直观观察到不同阻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印象最深点是李老师对平衡状态与非平衡状态下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极具层次感:首先通过物体随电梯向上匀速直线运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巩固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其次结合轿厢式电梯向上加速、减速、匀速运动三种状态,深入剖析非平衡状态下的受力特点;再从直线运动拓展到曲线运动(斜抛、单摆),进一步延伸知识深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全面理解力与运动的复杂关系。这种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力学知识体系。惯性知识的引入自然流畅,在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惯性概念,将抽象理论与具体现象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课堂中理论推导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结论,更领悟物理规律的应用价值。总体而言,这节力学综合复习课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科学思维培养为核心,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融合,有效达成了复习目标。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澄清认知误区,深化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同时渗透科学探究方法,提升了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若能在教学互动与细节处理上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效果将更加理想。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