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响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2025 年 5 月 20 日,常州市同济中学、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联合举办了以“指向学生素养生长的课堂” 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 “深耕课堂・共育素养・协同创新” 为行动纲领,通过课例展示、评课交流等环节,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为四校教师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
多元课例展示 聚焦素养培育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上午第二、三节课,来自四校的18位教师分别执教语文、数学、英语等9门学科的展示课。课堂上,教师们紧扣素养培育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亮点纷呈。
语文
湖塘实验中学陈漪老师执教的《登勃朗峰》,通过情境化阅读引导学生感受游记文体魅力;同济中学丁廉杰老师则以任务驱动式教学,带领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评课环节,岳亚军校长肯定了两位年轻人深耕课堂的毅力,他向老师们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自信,他指出这些素养应相互连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培养。此外,岳校长还和大家分享了《登勃朗峰》的背景知识,开拓了老师们的视野,对本文的深入解读提供了助力。
数学
湖塘实验中学陈帅帅老师在《12.4 定理》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突破抽象概念难点;同济中学曹渊老师则借助数字化工具,动态演示几何定理推导过程。教研员杨波老师点评指出,定理教学需梳理内容联系,引导学生从“认为真”迈向“证明真”。他肯定了两位老师的亮点,也指出实验操作环节需引导学生反思误差与特例局限性,并建议从单元视角建构知识体系,优化教学。
英语
二十四中张文倩老师和剑湖实验中学赵帆老师分别进行《U7 IntegrationA-C》展示。两位老师立足单元整体目标,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并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践行了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突出了语用知识的实践性。唐小燕校长在肯定两位老师教学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她指出,在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入AI互动工具作为串联,增强课堂的交流感和互动性,进一步服务课堂教学。这一建议为教师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道德与法治
湖塘实验中学蔡章慧老师、二十四中许建老师分别开设了《自由平等的真谛》、《法律保障生活》。课上运用真实、典型的案例创设主题情境,以案说法,采用了模拟法庭、情景剧表演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氛围融洽。教师发展学院袁锋院长肯定了两节课,此外,袁院长也指出,案例的选择要更加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学要与时俱进,加强课标、时代、技术的融合;公开课后需及时记录教学反思,重视磨课的重要性。
历史
剑湖实验中学白静老师和同济中学杨丽老师同题异构,进行《清朝的边疆治理》一课的教学。两位老师合理处理教材,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用好教材,服务学生学习。教研员黄天庆博士高度评价了两位老师的课,并对七年级新教材进行了解读,在史料处理、概念理解、课堂节奏、地图运用、多元情境等方面对老师进行了指导。
生物
二十四中李万行老师与湖塘实验中学熊颖老师的《免疫》教学,通过模拟实验与案例分析探讨人体免疫机制。专家邰玉韦评价,课堂以“健康生活”为落脚点,将生物学知识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学生在探究中不仅掌握了科学原理,更树立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观。
化学
同济中学郑媛媛老师和二十四中包婷老师分别上了两节精彩的复习课。郑老师以《衣物洗涤剂的探究》为主题,包老师以《苍穹寻梦》为主题,分别以洗涤剂的发展演变和火箭推进剂等为载体,围绕物质的鉴别展开专题复习。两位老师巧妙的情境设计得到了勤业中学的李小静副校长的高度认可,并指出能够整合不同单元中与复习内容相关的知识,构造出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复习课实效性的保障。最后她还对中考前夕如何上好复习课给出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物理
湖塘实验中学王棵生老师和二十四中孙琴老师开设了两节同题异构的课,围绕"分子动理论"展开,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线,突破了微观粒子不可见的教学难点。梅校长给予高度评价,并给出了一节好课的设计理念,包括简洁深刻的课堂结构、合理并有创新的活动设计、把握课堂容量和时间的平衡。
地理
同济中学蒋洁老师以《西亚》为主题,基础性扎实、时代性突出,通过问题链和跨学科任务激活学生思维。二十四中的蒋奕珺则开设了一节《青藏地区复习课》,评课过程中,朱志刚老师肯定了课程在夯实学科根基、链接现实问题、问题驱动探究及跨学科融合方面的努力,强调了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的应用价值。
协同创新发展 共探改革路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本次四校联合教研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通过跨校际的课例研究与专家引领,为教师提供了观察学习、交流研讨的机会,推动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落地。参与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耕课堂教学,探索素养培育的有效策略,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四校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径,建立常态化教研机制,在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方面开展更多协同创新实践,共同书写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