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与运动”教学反思 在“力与运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物理核心能力、推动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与反思。 教学初期,学生暴露出诸多困惑。例如,在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时,不少学生难以接受“物体不受力也能保持运动状态”的观点,受生活经验干扰,固执认为“物体运动必须受力维持”;在分析惯性现象时,部分学生无法准确区分惯性与力的概念,常出现“受到惯性力”等表述错误。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本质理解不深,逻辑思维存在断层。 为突破难点,我采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我以斜面小车实验为载体,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小车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其在不同粗糙程度表面(毛巾、棉布、木板)上的滑行距离。学生通过对比数据,直观发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越远,进而通过科学推理得出“若物体不受阻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在此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条件的控制、现象与结论的逻辑关联,逐步培养其科学推理能力。 针对惯性概念混淆问题,我结合生活实例设计互动环节。例如,播放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前倾的视频,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乘客会向前倾倒”,并要求用物理知识解释。部分学生最初仍会错误表述为“受到惯性力作用”,我便通过类比“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状态的属性”,如静止的篮球不会自行滚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而非力。随后,设置“跳远助跑原理”“套紧斧头柄”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反复运用惯性知识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知。 尽管教学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复杂情境下难以灵活运用知识,逻辑推理不够严谨。未来教学中,我将设计更多阶梯式问题和开放性实验,如分析“冰壶在冰面滑行的运动状态变化”,引导学生逐步拆解问题,提升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常州市情智物理梅建芬名教师工作室>>智慧分享>>文章内容
张江2025年4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04-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梅建芬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