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与反思,我深刻体会到:当力与运动遇见数学建模,当光学、力学碰撞工程设计,当物理实验融入真实问题解决时,学生眼中迸发的不仅是求知的光,更是创造的火种。我主要从从策略原则的层面,分享自己的感受与反思。
原则1:真实问题驱动——让物理知识"活"起来
我们常困惑于学生"学不会用",而破解之道在于将知识嵌入真实情境。在"老旧小区电梯改造"项目中,学生需综合运用力学(承重分析)、电学(动力系统)、社会学(居民需求调研)等知识。其中关键在于从校园、社区、新闻热点中提炼项目选题,确保每个问题都像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学科的光芒。
原则2:学科深度整合——拒绝"水果拼盘"式融合
跨学科不等于多学科简单叠加,而应像“分子料理”般重构知识。我觉得可以绘制学科关联图谱,比如在设计"智能农业大棚"项目时,明确物理(温湿度传感电路,进行电路设计,结合电磁继电器实现多电路之间的联结),也可从生物(光合作用条件)、地理(区域气候特征)、经济(耗电成本核算)等所方面的逻辑设计衔接点。
原则3:阶梯式协作——让每个学生成为"跨界思考者"
通过角色分工实现"专业深度"与"跨界广度"的平衡。物理教师作为基础层,帮助学生夯实学科基础;项目学生发言人作为拓展层角色,培养全局视野以及综合问题处理能力;设置"学科破壁者"角色,邀请专业人员或提供专业解决方案以供反思改进。
原则4:技术赋能创新——打造没有围墙的实验室
构建了"物理+技术"双引擎,借助虚拟实验室、GGB等多样的技术手段辅助生成教学资源,利用示波器、传感器等多种技术手段加持实现更直观的物理现象。
原则5:过程性生长评估——看见思维的可视化蜕变
物理思维可视化评价,利用实验日志:记录假设、实验设计、数据误差分析(如“为什么实际机械效率低于理论值?”)。在项目生成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反思:例如“在桥梁承重测试中,哪些力学知识被验证或推翻?”。利用多维度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反思,比如物理维度(原理应用准确性、实验设计严谨性)、跨学科维度(学科整合逻辑性、解决方案创新性)、合作维度(角色贡献度、沟通有效性)等等。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设计自评问题比如“你如何用物理知识解决了小组的关键问题?”将互评重点放在“同伴的实验数据是否支撑结论?”
项目化学习需避免“形式热闹,思维浅表”的误区。立足苏科版教材特色,以真实问题为纽带,将知识探究嵌入项目全过程,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如仿真实验、动态建模)突破传统实验限制。未来可尝试“长周期项目”(如结合校园科技节的能源主题探究),让学生在持续实践中实现知识迁移与素养进阶,真正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