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苏科版2022版《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者:北郊中学 汪筱妍
时间:2025年4月24日
一、教学过程分析:创新性与实践性
1. 环节一:力的作用效果——从现象到本质
- 教师通过弹力绳拔河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力的双重效果,强化观察与归纳能力,得出“物体形变” 和“运动状态改变”。
2. 环节二:判断连连看活动——动态化知识建构
- 该活动教师让学生匹配“力类型”与“运动结果”(如“推力→加速”“阻力→减速”),通过互动游戏突破“力与运动方向关系”的迷思概念,优于旧版单向讲授。
3. 环节三:平衡态与平衡力——多场景对比
- 教师依次分析“静止”和“水平匀速运动”,并对比两者受力异同。通过实验演示(如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学生直观理解“合力为零→运动状态不变”的核心思想。
4. 环节四:力的合成——生活化与模型化结合
- 搬米袋案例:从多人协作的合力问题引出合成必要性,并通过实验总结方向相同的两个力求合力的公式,弥补旧版教材含糊带过的情况。
-拉橡皮筋活动:从同向拉再到反向拉,及时运用前一个公式,再总结方向相反两个力求合力的公式,列表记录数据,得出规律,实证教学的体现。
- 电梯与测力计实验:动态分析加速、匀速、减速阶段的示数变化,结合牛顿定律深化理解,优于旧版静态受力分析。
- 抛体运动对比:通过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平抛的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区分“合力恒定”与“运动轨迹差异”,体现新版教材对科学思维的重视。
二、教学亮点与改进建议
亮点:
- 紧扣新教材“科学探究”导向,以实验和案例驱动概念生成。
- 通过“连连看”“电梯动态分析”等创新活动,提升课堂参与度与思维深度。
建议:
1. 平衡态教学:可补充“悬停无人机”“匀速旋转木马”等非典型案例,拓展学生对“平衡”外延的认知。
2. 力的合成实验:引入数字化传感器实时测量合力,增强数据可视化与精确性。
3. 抛体运动延伸:结合视频分析软件(如Tracker)定量研究平抛运动轨迹,深化“合力与加速度”关系的理解。
三、总结:从“知识传递”到“素养生成”
新版教材与教师教学的结合,实现了从旧版“灌输式理论”向“探究式学习”的转型。通过生活化实例、动态实验和互动活动,学生不仅掌握“力与运动”的核心概念,更培养了科学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未来教学中,可进一步融合跨学科案例(如“航天器轨道力学”),激发学生探索复杂物理现象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