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我参加了咱们工作室的教研活动,也在这次教研活动中上了一节《力与运动》的复习课。在准备这节课时,也仔细阅读了多篇大咖的核心论文,如刘炳昇、葛汉洪等老师们关于力与运动复习课的见解,所以我这节课其实更加侧重对物理的建模和思维方面的培养,又带有很强的应试目的性,对常考的题型进行了深入解读。从孩子们的上课反馈来看,这节课的吸引力不够,达不到驱动学生主动向外探索的效果,对这块的框架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建构过程。
这也再次让我意识到学生实验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感知、领悟,这对学生会学物理来说是一件有趣的事。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必须要考虑到的点。《力与运动》的素材生活中还是蛮多的,如在汽车外观察汽车起步“抬头”和减速“低头”,及“抬头”“低头”幅度的现象;车内人员观察所悬挂物体的倾斜现象。还可以研究轿厢式电梯结构的设计,对涉及到的力学知识,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探究等。如果巧妙利用好这些素材,也是能上出精彩的。
目前的中考趋势是更侧重于情境分析,从所给情境中抽象出所学知识,并建立相关联系,再用所熟悉的知识领域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最近我也在带班里的孩子们进行一模练习,从练习中我发现班里的孩子们这块做的还不到位。2021年常州一模卷,填空题里有一题,说到在醒面过程中要套上保鲜膜防止面团发硬,很多孩子就想不到减慢水分蒸发这个知识。目前我在讲解过程中只能引导孩子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有出题人的思想,就是拿到这个题要明白他要考什么内容,然后迅速回忆起这个考点的相关内容。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有的孩子能答到不让水跑出去,其实还是要再深入思考一下,与其对应的考点是哪个,用课本上的标准术语来答题。
情境的综合性也是越来越强,同样是21年常州一模卷,给出学生坐地铁一号线由南向北的情境,以学生视角来观察地铁上的现象,涉及到光学、运动学、力学、力与运动关系。该题的得分率也比较低,两方面问题,一是学生反应不过来对应的知识点,二是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或建模能力不足。在讲解这道题时,我是让班里学生摆出火车的状态,让学生以乘客视角进行观察,再以物理建模思想进行讲解。
从学生考试反馈要总结出学生薄弱点,能力欠缺的地方,再反思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目前九年级阶段只能做到弥补,同时也为后续接手八年级从事新课教学做好新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