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黄洁2024年3月听课评课
发布时间:2025-03-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梅建芬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时间:2025327日星期四

评课:

一、课程设计亮点

1情景化引入,激发认知冲突

教师以台球开球和小车推动实验为切入点,成功创设物理情境,利用AI技术让图片说话,由亚里士多德“亲口”说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维持"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到撤去推力后物体仍能运动的现象时,与亚里士多德的固有认知形成强烈冲突这种"矛盾式引入"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推翻错误前概念埋下伏笔。

2层次分明的实验探究设计

"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实验中,教师采用三梯度对比实验(毛巾棉布木板),通过小组合作记录滑行距离数据,直观呈现阻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数据记录表的设计包含初速度控制项,渗透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维,符合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

3科学史与推理能力深度融合

利用AI动图让伽利略和笛卡尔"开口说话",生动还原科学家的理想斜面实验和推理过程。例如伽利略的"无摩擦假设"引导学生突破实验条件限制,理解科学推理方法;笛卡尔的"匀速直线运动补充"则展现科学结论的迭代完善过程,渗透科学本质观教育。

4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当学生得出"阻力越小,速度变化越慢"的实验结论后,教师追问:"若接触面绝对光滑,物体会怎样?"这一开放性问题推动学生从实验现象向理论推导跨越,实现从经验事实到科学定律的认知升华。

二、核心素养达成度分析

1物理观念建构

通过"实验数据科学推理定律生成"的完整链条,学生深刻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破"力是维持运动原因"的迷思概念,形成正确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2科学思维发展

实验设计阶段要求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如刻度尺测距离、秒表测时间),培养方案设计能力;数据处理时引导绘制s-t图像,发展信息加工能力;科学史环节的思辨讨论则提升推理论证能力。

3科学态度渗透

通过对比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与伽利略科学方法的差异,揭示"实验+推理"的研究范式价值,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改进建议

1实验器材优化

小车在木板表面仍存在明显减速,可尝试使用气垫导轨演示近似无阻力运动,或引入数字化传感器实时显示速度变化,增强理想实验的说服力。

2课堂生成处理

当有学生提出"太空中的物体运动是否遵循该定律"时,建议顺势展开微课展示宇航员舱内实验视频,既回应生成性问题,又拓展惯性定律的适用范围认知。

四、总体评价

本节课以"问题链"驱动探究,用"科学史"架设思维阶梯,成功将抽象定律转化为可触摸的认知过程。尤其在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批判性重构、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具象化呈现方面独具匠心,充分体现"重过程、重思维、重素养"的新课标理念。建议进一步强化证据意识,使科学探究更加严谨完整。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