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新环境中的反思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7-11-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超级管理员

陆卫娟.JPG

陆卫娟 2017313

    做老师时间长了,面对一些“功利性的现实”,有时会苦恼。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发现任何历史时期的关于教育的书籍,里面关于教育本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是,在每个历史时期,表述的方式会有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一些差异,但核心的思想,真的是从来都没有大的变化。

  比如:孔子在两千年多年前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苏格拉底在古希腊时期就用毕生在实践“独立思考”;奥古斯丁发现了“教育以孩子为中心”、“兴趣是最好的动力”;现代教育的开创者夸美纽斯,更是用一生去对抗“填鸭和惩戒的教育方式”,“要从真实的世界中学习”……

  再以人类对“体罚”的认识为例。在古罗马时期,昆体良第一个明确提出“体罚无效且有害”之后,16世纪、17世纪——一直到21世纪,每个时期都有教育家反复地阐释。

教育的真谛其实如此简单和不变,所以即便到了新环境,所谓的“学情”发生了改变,但是我想还是要坚持如下学生观第一,要认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现在什么都谈“以人为本”,教育也是如此,教育的目的是要以人为本,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如果没有独立的个性,何来创造性?另外学生作为 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不同于成人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效的教育,有赖于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群体特征,与学生相互沟通,获得学生的认同和配合的基础上。第二,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不要总认为学生天性就具有破坏性,不严厉管教就难以成人,于是就用强制、管束、灌输的方式教育。实际上这种教育是与时代精神相违背的。我们应该用乐观的态度、善意地评价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持积极的促进态度。第三,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的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作为教师,要能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即使是所谓的差生,也是一时的,决不是永远的。

最后我想说,“主义”“原则”多说,不做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我深深明白,真正能够给孩子带来改变的,就是细致的教学工作;就是日复一日的琐碎、陪伴;就是大量的时间投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