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年级组举行了赛课活动,我准备的课题是《光的颜色与传播》,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组首先是确定需要复习的内容,因为这块内容非常的琐碎,内容的选取我们是从一节课的容量和学生对这块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考虑的。学生这块的难点是关于物体的颜色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在初次备课的过程中,我们框定的内容有“光源、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物体的颜色、光的直线传播”,重点和难点放在了“物体的颜色和光的直线传播”。
内容敲定之后,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些知识用一个大情景来串联,苦思冥想了两天实在没有思路,我们只能先把内容框定为两个环节。环节一是“光源、光的色散、色光的偏折能力、色光的混合”,环节二是“物体的颜色和光的直线传播”以两条线路展开复习。
接着我们就思考在一轮复习中,该如何高效的分配一堂课。既然学生的薄弱点是在物体的颜色,因此我们从这块入手,打算采用理论分析+实验演示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其他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则在理论分析过程中“以应用代复习”。同时对于颜色这块我们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色光的变化,在板书上也思考了很多方法,比如用彩纸展示,借以视觉效果来辅助学生分析。活动的形式上我们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没有采用“做题+讲解”的方式,而是采用视频提问的方式,换一种形式去提问,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
因时间紧迫敲定方案的第二天我们就试上了,试上后发现虽然课堂很热闹,但实际效率还是低下的,因为这些内容过于简单,热热闹闹一节课后学生收获了什么呢?接着我们在内容上做了调整,把作图的内容加进来,因为本身在解释原理的过程中,就要用到光路图。
……备课过程中就想到了寒假阅读的书本《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书本内容太接地气了,值得二刷慢慢消化!
在这里就有两个关于复习课的困惑:一是对于这些像光现象这里零散知识点较多,大多数复习课中我们采取的方式就是纯知识的叠加,很难想到有什么背景可以串起来,那么大家在常规课中会怎么处理?二是对于简单的知识,想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又想与中考接轨,这难易程度该如何把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