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与初心辉映,实践与智慧并行。2024年10月10日课题组10月活动在湖塘实验中学举行,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第一篇章 同课异构研课标 实践探究重素养
本次活动主题为“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教学内容为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湖塘实验中学王棵生、田家炳初级中学张江、新北区龙城初级中学牛慧君三位老师围绕这一课题进行同课异构。
王棵生老师利用透镜观图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寻找凸透镜所成的不同像,并通过寻找变量明确成像特点与距离和焦距有关,进而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前更是进行了细致的实验指导:明确物距像距的概念,明确什么是完整清晰的像,指导学生如何让像呈现在光屏中央。这些细节教学环环相扣,也提高了后续学生实验的成功率。在实验环节,各小组学生都拥有非常充足的实验操作时间,王老师更是借助excel表格记录学生获取的数据,并即时生成坐标曲线图,让学生清晰直观地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真正做到了站在学生的立场,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张江老师充分利用自己拍摄的学生情景化视频来提出关键任务,比如:观看视频来辨析透镜类型,进而复习判断透镜的方法;观看光屏上蜡烛的像,来学习如何辨别和寻找最清晰的像;比如光屏上没有像了怎么办,引导学生认识虚像等等。这些视频非常趣味地推进了教学进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收集大量的学生数据,记录不同焦距下物距、像距以及像的特点,并对比生成柱状图,让学生非常轻易地发现一倍焦距以及二倍焦距的特殊位置,并通过板书整理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张老师松弛幽默、精准肯定的语言将物理知识娓娓道来,课堂气氛非常好。
牛慧君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实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牢牢把握过程性生成,利用希沃白板及时投屏反馈实验操作时的过程性照片,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操作并思考如何改正。牛老师非常注重规范书写,包括光具座刻度要估读,距离书写需要加单位等等。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主光轴上直接等比缩放画出物和像的位置以及像的特点,并借助小组力量讨论分析发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牛老师借助熟练的信息技术让规律具象地体现在坐标纸上,让学生形成了立体的概念。
第二篇章 交流碰撞展思维 智慧引领共成长
武进区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尹庆丰主任、前黄实验学校鲍雪峰校长以及湖塘实验中学梅建芬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指导。
鲍雪峰校长肯定了三位执教老师备课的精心以及上课的用心。鲍校长表示,王棵生老师教学逻辑强,学生非常容易理解新课内容;张江老师语言功底很强,教学游刃有余,课堂氛围良好;牛慧君老师信息技术非常熟练,教学反馈非常及时。鲍校长建议,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摆脱习题的束缚,专注课本内容,想学生所想,解决学生所困,将发言的机会交到学生手上,成就学生这个课堂主体作用。
尹庆丰主任也表示今天三位老师的课堂充满着学科味、探究味和人情味。尹主任对成员们提出希冀:希望老师们可以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树立高远的发展目标,向优秀看齐,努力提升学习能力,关注一线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积极将其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梅建芬校长表示作为物理教师想要有所建树,务必注重课题、课堂以及课程这三个方面。而课堂应是三者之首,课堂中的问题与思考是课题研究的基础,课题研究透彻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梅校长提出,成员们要把握好每一次上展示课的机会,做一个有心人,及时反思课堂,记录反思和收获。
课题组成员在线上评课环节也积极交流了收获与建议,通过思维的碰撞,大家在落实新课标上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附部分成员的感悟):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节课,三位老师的共同之处是通过有趣的现象引入,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找到清晰的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真实数据的问题所在、再次分析数据五个环节。关于本节课,我的一些思考有以下几点:一是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方面张老师处理方法较好;二是分析数据的时候,可利用EXCEL收集,用柱状图进行直观感受,也可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得到缩小和放大的像的特点,纵向比较得出实像的动态规律,通过不同小组的焦距不同的透镜进行验证得到普遍规律。再通过实验再现观察数据,找到缩小放大的分界点,不同焦距的这个点有什么共同特点?本课中学生活动的难点在于F光源的灯带的不连续的,清晰的像不太好找,尤其是放大的实像的时候。探究实验本身比较难,多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思考、解答、总结。
(刘晓雪)
本节课三位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处理数据的方法,第一节课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已经基本成型,不考虑时间仅仅从物理探究的话,只要数据量足够大,更好地选取数据之下,一定能将图像更加的接近理想型,再画一条y=x的直线,就能分割物距>像距和物距<像距;而且转折点会呼之欲出。再结合渐近线分别是横纵坐标等于一倍焦距还能引出后续的探究,是否可以每个小组安排一个特定的物距去测量,其余的学生自由发挥。第二节课的柱状图出乎我意料的清楚,虽然有一组错误数据,但是呈现出来的两种颜色柱状高度的变化一目了然,而且很明显能看出中间位置两者的高度相同,也就是物距等于像距的位置。
(叶飞)
今天听了三节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课,让我学到了很多。
首先是王老师的课,他的课整体很流畅,实验从最直观的内容入手,比较的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逐渐引出透镜成像规律中最重要的两个点,即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处,处理非常的自然,也让我偷师了一手。实验结束后,利用Excel处理数据,将学生们自己输入的数据做成表格,绘制成折线图,让数据分析更加的直观和科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新认识,知道了信息技术对物理的作用。
张老师语言简洁,精准,凝练,是我最近一直想要做到的。他的整体设计也很有意思,是找了两位学生录制小短剧,利用小短剧来引导和推进课堂,这不正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体现吗?感觉再扩充一下,都可以拍一个科普连续剧了。在数据处理时,张老师采用了柱状图的形式,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张老师的设计,因为对于现如今学生的水平来说,柱状图是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和理解的,而且柱状图除了可以反映出物距和像距随着成像情况的改变之外,每一组数据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也是一目了然。
牛老师的课我想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的实验情况拍下来,并且和学生们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有的时候还能推进课堂。我觉得整个过程非常的流畅。我也尝试做过类似的事情,但是嵌入课程的过程还不是那么自然流畅,这是我需要像牛老师学习的。
(李子浩)
小我之智慧,如草间露珠;集体之智,如海纳百川。本次教研活动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收获颇丰,真正达到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的效果。相信未来,课题组成员都会携手并进,精进于行,提升自我,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