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发布时间:2025-01-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卞英才

     本学期,课题组紧密围绕既定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有力促进了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一、研究工作回顾

(一)理论学习与研讨组织多次集中学习活动,深入研读思政领域的应用文献、最新课程思政政策文件及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围绕信息科技课程思政元素的内涵、外延与融合机制展开系列研讨,累计举办4次专题研讨会议,邀请2位专家线下指导,提升课题组成员理论素养,明晰研究方向,为实践探索筑牢理论根基。

(二)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实践全面梳理初中信息科技教材,从数据处理、编程、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板块挖掘丰富思政元素。如在数据处理教学中融入数据隐私保护法规与职业道德教育,在编程教学中强调算法逻辑严谨性与创新精神培养,共形成17个典型思政融合教学案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不断优化融合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自然性与实效性。   

(三)教学设计优化与创新依据前期研究成果,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范式。优化情境导入环节,创设如我国信息科技领域重大突破等极具吸引力的思政情境;构建紧密关联、层层递进的任务驱动链,确保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程。开展教学设计研讨活动2次,跨校交流1次,打磨出17份优质教学设计方案,显著提升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与趣味性。

(四)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积极拓展资源收集渠道,整合网络优质素材、企业案例、开源项目等,构建起涵盖课件、案例集等多类型的教学资源库。其中,新开发课件17整理案例集1本,有效助力教师教学,丰富学生学习素材。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涵盖学生思政素养与信息科技知识技能评价指标。学生评价聚焦课堂参与、项目实践、日常行为表现等维度;教师评价包括思政意识、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与反馈改进等方面。在20个班级试点应用,收集评价数据350条,依据数据分析精准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二、研究成果

(一)学术成果

课题组成员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7篇,其中省级期刊发表6篇,获奖1篇,论文围绕思政元素挖掘策略、教学设计创新模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等核心内容,在教育学术领域传播研究理念与实践经验,获得一定关注与引用。

(二)实践成果

1.学生信息科技知识技能与思政素养显著提升。在学期末学业测评中,信息科技知识技能平均成绩较上学期提高,在科技伦理、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等思政素养方面,学生在主题征文、项目展示、课堂辩论等活动中表现出色,如在科技创意大赛中,80%参赛作品体现出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融合思维。

2. 教师教学能力进阶。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思政融入技巧等方面能力显著增强,6位教师在校级以上教学比武中获奖,2位教师受邀在校际交流活动中分享教学经验,教师团队整体教研氛围浓厚,协作能力提升。   

(三)示范成果

研究成果在学校范围内形成示范辐射效应,带动全校信息科技学科教学改革。学校组织校内公开课、观摩课5节,吸引42人次教师观摩学习;举办教学成果分享会2场,向其他学科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有力推动学校整体课程思政建设进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育人水平。

 三、问题与改进

(一)存在问题

1.部分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足,与信息科技知识的融合存在牵强附会现象,未能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深度价值。

2.教学评价体系中,思政素养评价指标的量化操作仍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定性评价主观性较强,影响评价的精准性与公正性。

3.教学资源开发进度参差不齐,部分资源更新维护不及时,难以满足动态教学需求。

(二)改进措施

1.加强教师思政理论培训,组织专题研讨与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思政教育本质与信息科技知识内在联系,提升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能力。

2.引入大数据分析、行为观察量表等技术与工具,进一步细化思政素养评价指标,增强评价客观性与科学性,同时建立评价反馈长效机制,持续改进评价体系。

3.优化资源开发团队协作流程,明确分工与时间节点,定期开展资源审核与更新工作,确保资源时效性与适用性。

本学期课题研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待改进之处。未来研究将持续深化理论研究,强化实践探索,优化研究过程与成果,为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坚实支撑,助力培育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