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追求自由与服从命运
发布时间:2017-10-3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超级管理员

陆玉茹.JPG

陆玉茹 20171016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罗·洛梅在《自由与命运》一书中的心得。

这本书主要分析了自由与命运的关系。在罗洛梅看来自由与命运是一种悖论,他们是相互需要的对立物。自由体现在参与,当自由受限制时,参与反抗的一项活动、一个组织、一种思想以获得自由。自由的本质是难以捉摸的,自由总在变动,是不可被意识到的。当你意识到你是自由的的时候,这自由并不是真的。命运是构成生活的注定的东西,和目的地是同根词。在古希腊命运观中,命运是客观规律和必然性,人与命运的冲突往往就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通俗的说,人只要处在一个人际关系网中,就必定受到命运的束缚,无法获得绝对的自由。

于是我带着这样的观点来看到一些学生身上常出现的问题。

新时代的青少年受到太多“自由”理论的熏陶,导致了他们拥有强烈的追求自由的愿望。初中生,尤其是住宿生,当他们还沉浸在离开父母的兴奋中时,已经不知不觉走进了学校,让渴望获得自由的他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命运的阻挠。

学生往往将命运理解成一种束缚,挣脱束缚是人的本能。而在学生的字典里,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种种要求就是对他们的最大的束缚。出于本能,他们开始反抗。于是他们开始寻求各种摆脱命运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有的参与班级小团体,有的参与早恋,有的甚至会参与到学校的不良团体中。

从美学的角度看,学生对班主任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在于他们对班主任的感受不是“美”的而是“丑”的,如学生时常用“灭绝师太”“不可理喻”等词来形容班主任。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了“心理距离说”的理论,可以理解为“距离产生美”。所以我认为要解决学生对教师的叛逆心理,可以尝试拉开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例如去年我班上的班长曾有早恋烦恼,她的父亲来找我希望我找她交流。我当时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和她谈论这个话题,而是借助期中考试的机会先进行了座位的调换,暗示她我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周末过后,她主动来找我,要与我交流,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她已经自己想明白了,所以我也没有和她多谈论早恋方面的问题,而是和她探讨了她最近在读的书,可是收到的效果却很好。

所以我认为,在处理一些学生问题时,我们可以放宽一些时间、空间的限制,拉开一些距离,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自由的,从而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