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湖塘实验中学的钱颖丹老师在鸣凰中学开设了一节示范课《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本节课,钱老师用生活中常见的水为研究对象,首尾呼应,设计了“元素之义”、“元素之律”、“元素之形”以及“元素之用”四个环节,整堂课以化学史贯穿,通过化学家研究的艰难曲折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既有趣味性,又有科学性。
在“元素之义”环节中从宏观到微观来构建模型,通过原子结构变化让学生得出元素概念以及得出元素间的本质区别,从而发展了学生思维。在介绍“元素之律”和“元素之形”时,通过视频讲述元素周期表的形成存在一定规律,并带领学生寻找书本上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总结归纳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方法,并给出即时反馈,重在效果实。在最后的“元素之用”环节中,钱老师不仅图文结合介绍了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还追问原因,旨在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课堂结尾,钱老师呼吁大家学习化学家的献身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基于“宏观-微观-符号”多重表征进行学习活动,并形成了结构化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体系,使学生更易区分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紧接着,各位专家老师对钱老师这节课进行了点评与交流。湖塘实验中学的高敏老师评价钱老师的课堂设计是“以水为线、以史为鉴”,板书设计结构化,从一般走向特殊,再从特殊走向一般,将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宏观物质之间的重要关系建构了框架,宏微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元素观、微粒观等重要化学观念。鸣凰中学的曾玲霞老师认为钱老师的课紧扣新课程的理念,环节、活动、内容衔接自然,条理清晰,充满了趣味性与科学性,整节课化学史的应用如讲故事一般贯彻始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帮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研究历程,感悟化学的学科价值。通过本次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相信在座的老师在今后将认真研读新课标,不断加深对学科的理解,积极探索教学思路与策略,真正使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在初中课堂落地生根。
最后,武进区教研员赵国华老师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他提出本节课的“元素”是学生对物质的认识从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我们要带领学生基于元素角度看分类,基于元素角度看守恒,培养学生用元素的观念观察世界、研究变化以及创造物质,这样的课堂将更有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