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的教研活动听了一节跨学科实践课《厨房中的物态变化》,跨学科实践是新教材的特色内容,这节课的情景主题贴近生活,从厨房美食入手,并按照烹饪方式分类,挖掘其中的物态变化,实现了从研究现象到改进改善的思维进阶。值得学习的另一个点是,教师设计了拓展延伸的问题,又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情景带来问题,问题导致探究,探究获得成果。在“情景 问题 探究”中完成了思维的生成、发展、进阶。评课环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振镖老师的点评,三言两语已见功力深厚。他提到的思维连贯、严谨和完备让我意识到,其实备课最重要的就是这三个关键词,自我反思在“连贯”上常常很跳跃混乱。
工作室开展的两节课也让人热血沸腾,第一节课《运动的相对性》素材丰富,除了常用的,特别吸引我的:腾云驾雾的孙悟空和腾云驾雾的学生,还有学生活动自由发挥的设计。我个人一点想法课堂开头是腾云驾雾,那么把这个素材用透,在讲完运动和静止后,让学生当“导演”拍摄腾云驾雾,用两张图片模拟场景,人不动周边风景动起来,那么学生一定很有成就感。在评课环节,梅校提到的“运动观”让我陷入思考:这些年听到的公开课都着力在讲位置变化来判断运动,忽视了学生前概念的运动观,和物理运动观的冲突,其实抓住这样的冲突才是构建概念的最好契机,比如问问学生“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引发他们的争论。
第二节课《电流的热效应》田老师的教态节奏让人赏心悦目,尤其是她准备的资料和学生活动思维的衔接过渡顺畅自然是很值得我学习的。我的感觉是,陌生的一个人和一个班级,虽然田老师没有说一句客套寒暄话,但是他们时时刻刻在交流在共鸣,这不就是“眼里有生、心中有生”么?田老师从手机出发,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胃,正对胃口;再精心准备了器材,放开手让学生设计操作观察,还捕捉了生成资源,课堂精彩连连,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正中下怀。在分析数据时利用学生的其他发现自然过渡到电热的使用和危害,以及防止危害的方法,正如张振镖老师所说的思维要求,田老师这节课让我看到了思维的“连贯”“严谨”“完备”,时时刻刻抓着学生的思维,是深入人心值得回味的一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