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课、讲座的收获
1.备课基于学情,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个学情不该是我认为的如何如何,而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举个例子: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是进实验室的课,课堂的纪律就非常的差劲,从而非常不喜欢上实验课,觉得特别累。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就难管了呢?是因为他们有兴趣呀!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只有在感兴趣的东西面前,我才会表现的活跃一些,若是不感兴趣,我就会默默发呆。同理,学生的活跃是来源于他对实验的兴趣,因此如何分配一节课实验部分与理论部分就是我备课时该思考的。不能光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去忽略学生的感受。
2.知识的难点和拐点来源于学生,多和学生交流。
从学生错误的练习中是可以提炼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理解困难的点,因此我可以跟学生一样准备一个错题本,只是这错题本是用来记录学生的出错想法,我想这些想法就是学生的认知冲突,也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举个例子:在某一次的练习中,第一题:材料相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电阻并联后判断电阻、电压、电流大小。错误人数在18人,我随机询问了一位同学,他是如何思考的,他说他把横截面积是越大电阻越大还是越小电阻越大这点给记错了。我听完就开始回忆我当时课堂中是如何讲这块内容的,我是用车流来类比的,道路越窄越容易堵车,所以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可见在这一点上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点,并且我的这种类比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因此该如何突破这一问题就是我备课时的需要解决的重点。
总结的第一点感悟就是来源于王萍老师的这节“物态变化复习课”,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冻酸奶、冻干草莓、煮芋圆和提纯酒精,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学生的充分活动,最后课堂结束时,有学生久久不愿离开教室,可见这堂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虽然说在常规课堂中,要做到每节课都这么的多的实验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课标中要求的学生必做的12个探究性实验,我是否能好好的设计一下,让这些做实验的课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备课收获
从10月底开始就基本在琢磨12月的一节公开课《电流的热效应》,在同备课组老师、梅校等老师的帮助下,前前后后改了好几版的教学设计,每一次的改动都有不同的感受。电流的热效应是一节实验课,通过这一次的磨课,我形成了上实验课的一个流程,我设想,如果从第一节学生的实验课开始就以这流程上,等到学生毕业肯定是能掌握探究的方法,那么在他想探究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能使用这一套方法,可能就是我教学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