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叶飞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工作室10月份评课稿
发布时间:2024-10-3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梅建芬

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

叶飞 2024.10.15

今天听了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同课异构真的有很多的收获

首先是王老师的课,他的课整体教学设计让我眼前一亮,流程和环节都很清晰并且连贯性很好从凸透镜观察物体呈现的不同效果入手,逐渐引出透镜成像规律中最重要的两个点:成像性质和透镜的焦距和物距有关从安放实验器材到调整器材的位置再到寻找到最清晰的像,层层递进的将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解决,处理非常的自然,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的处理也十分巧妙

张老师语言简洁,精准,凝练,能很快地将学生和听课人员带进节奏。他的整体设计也很有意思,利用两位学生录制实验的情景贯穿整个课堂在实验进行到不同的环节展现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探讨从而解决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与王老师的处理异曲同工。在数据处理时,张老师采用了柱状图的形式,让我惊喜的是呈现的结果很清楚的反映了物距和相距的关系和变化

牛老师的课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呢非常的纯熟,将学生的实验情况拍下来,并且和学生们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有的时候还能成为课堂的生成。我觉得整个过程非常的流畅。我也尝试做过类似的事情,但是嵌入课程的过程还不是那么自然流畅,主要是新技术应用的不到位。

本节课三位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处理数据的方法,第一节课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已经基本成型,不考虑时间仅仅从物理探究的话,只要数据量足够大,更好的选取数据之下,一定能将图像更加的接近理想型,再画一条y=x的直线,就能分割物距>像距和物距<像距;而且转折点会呼之欲出。再结合渐近线分别是横纵坐标等于一倍焦距还能引出后续的探究,是否可以每个小组安排一个特定的物距去测量,其余的学生自由发挥。第二节课的柱状图出乎我意料的清楚,虽然有一组错误数据,但是呈现出来的两种颜色柱状高度的变化一目了然,而且很明显能看出中间位置两者的高度相同,也就是物距等于像距的位置。呈现的结果看上去比反比例函数更加的让学生容易接受。第三节课的处理是我很想学会的,对于wps的应用。

总结一下三位老师的实验探究过程都十分的充分,不考虑这节课的容量问题,处理数据的时间都有些仓促。虽然我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调整,但是数据的分析和实验的探究都是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如果利用我校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模式,在课前先让学生把实验的细节提前思考,课上先交流,这样前面的进度是否就能加快。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