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设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生物组 刘雯
最近又重温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又有了新的启发,发现书中的许多观点与我校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的理念非常吻合,对于在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型课堂,颇具启发价值。
合理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既有效果又有效率的前提和基础,而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教学设计的方法,即逆向设计。逆向设计先确定预期结果即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然后,确定合适的评价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考虑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即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这样的思考角度,能够有效规避在课堂上出现“只动手不动脑”的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学活动的深度;还能避免出现按照教材内容走马观花式的灌输式教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将这种设计方法与我校自主学习型课堂结合起来,我以七年级上册《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为例,作了如下设计思考。
阶段1——明确预期结果。
该阶段中,教师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
结合课标,本节课学生应该能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能说出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该阶段中,教师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如何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结合教材内容,制定以下评估证据:能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说出范·海尔蒙特和普利斯特莱实验的方法、实验现象并能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能够利用符号完成教材P91图6-3,在图中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直观表示出来,并能在教师提供框架的前提下完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教师在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合适的评估证据后,接着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要关注教学方法、教学顺序,以及资源材料的选择。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思考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
要使得学生能够完整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仅仅了解课本中的范·海尔蒙特和普利斯特莱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这两个实验只能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和二氧化碳,会产生氧气,而对于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和另一种产物——有机物并没有提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于是我补充介绍了英格豪斯、萨克斯以及恩格尔曼的实验,使得学生在理解概念时材料更丰满。这些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时间跨度大,相对孤立,所以需要一条主线将他们联系起来。于是我以时间为顺序,以“植物为何会由小长大”为逻辑主线,还补充了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的猜想,把人类对于这个过程的探究一步步展示出来,期间穿插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会分析问题。
运用逆向设计的方法,在教学设计时,逻辑性会更强,教学活动的安排容易环环相扣,既能突出重点又保障了课堂的连贯性,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在其他课例中,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