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情智物理梅建芬名师工作室第8次活动,本月活动由王棵生、张江、牛慧君三位老师同课异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梅校、鲍校、区教研员进行精彩的评课议课。
王棵生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近处的、远处的物体,交流凸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从而猜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焦距有关。在探究实验阶段,王老师通过细致的指导让每位学生学会找到清晰的像,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记录数据,利用EXCEL的功能将数据变成直观的二维图像。分析学生的真实数据,思考背后的原因所在。
张江老师通过视频上同学根据现象提出的问题,多次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比如,探究此问题需要什么器材?怎么摆放?像在哪?哪个是像?像呈在了光屏下方怎么办?如何让像始终呈现在光屏的中央?一直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解答,是一节以学生为中心的符合新课标的课。在分析数据时,采取了EXCEL的柱形图的形式,更清晰的显示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朱慧君老师通过展示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性质,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找像活动。通过投屏的形式,让学生们更积极的、认真的进行实验,引导数据的记录的规范。实验数据收集时进行了组间合作,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初步的结论写在黑板上,flash动画直观的展示成像特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节课,三位老师的共同之处是通过有趣的现象引入,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找到清晰的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真实数据的问题所在、再次分析数据五个环节。关于本节课,我的一些思考有以下几点:一是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方面张老师处理的较好;二是分析数据的时候,可利用EXCEL收集,用柱状图进行直观感受,也可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得到缩小和放大的像的特点,纵向比较得出实像的动态规律,通过不同小组的焦距不同的透镜进行验证得普遍规律。再通过实验再现观察数据,找到缩小放大的分界点,不同焦距的这个点有什么共同特点?本课中学生活动的难点在于F光源的灯带的不连续的,清晰的像不太好找,尤其是放大的实像的时候。探究实验本身比较难,多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思考、解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