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9月12日
教师:杨小春
课题:《功率》
评课:
在本次《功率》的课堂教学中,杨老师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式教学以及生动的现场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功率的概念,还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一、问题引导,激发思维
巧妙设问,激发思考:课程伊始,教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作为切入点,如“为什么跑步比赛中,有人看似轻松却能迅速到达终点?”这样的问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利用巧妙的设问充分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如何测人的起跳高度”、“如何测楼高”“俯卧撑的距离是哪一段”每个提问切中要害,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中轻松愉快的达成了课程目标。
层层递进,深化理解:在讲解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时,教师没有直接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如“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果做功相同,时间如何影响功率?”等,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逐步构建起对功率概念的全面理解。
二、启发式教学,促进探究
鼓励提问,培养质疑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无论是关于理论知识的疑惑还是实验操作的疑问,都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这种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质疑精神。
引导探究,发现规律:在讲解完功率的计算方法后,教师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条件下功率的变化规律。通过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分析数据等步骤,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现场测量,增强体验
跳绳与俯卧撑实验: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功率的实际意义,教师组织了现场测量跳绳和做俯卧撑的做功实验。通过测量时间、次数、体重等数据,学生亲手计算出了自己跳绳和做俯卧撑的功率,这种亲身体验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测量爬楼梯的功率:作为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学生实验环节选择了测量爬楼梯的功率。这一实验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深刻体会到了功率与做功、时间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楼梯的高度、爬楼的时间以及学生的体重等数据,学生计算出了自己的爬楼功率,并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跨学科知识,拓宽视野
瓦特的故事:在介绍功率的单位时,教师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为话题展开,生动介绍了瓦特的贡献,让学生惊叹,原来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有这般大的影响。
人体的功率:在运用现场测量的数据计算出俯卧撑和跳绳的功率后,引导学生对两者进行对比,思考为什么会有较大的差异。教师由物理课堂延伸介绍了生物学相关知识,并拓展到其他运动项目的分析对比。让学生大大感受到物理的趣味与魅力。
本节课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式教学以及生动的现场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功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本节课也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