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 势能 机械能 评课稿
叶飞
李老师先是借助刚过去的台风引出能量的概念,然后详细的引导学生分析和建立能量的概念。由于能量是初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它的理解和建立非常重要。让学生理解能量的定义就是判断是否具有能量的方法,以及可以通过做功多少来判断能量的多少,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
接下来的两个环节分别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建立和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其中李老师侧重点在动能上,重力势能只花了7-8分钟左右,我认为两种能量虽然不同,但是探究实验的思路和方法是相似的,所以可以选择一个重点展开精讲。在动能的探究实验中,对于猜想、方法和方案都给了学生自主发挥的时间和机会,对于为什么要搭斜面、为什么瑶撞击木块以及速度如何控制或者说如何改变,都详细的进行了提问和分析。虽然结论中依然有学生提到高度,但是通过问题:“为什么要把物体抬高?”学生很快就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总体来说结构清晰,语速适中,概念建立的很扎实,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好课。个人唯一不同意的是在能量的概念建立完成后,不要给出太抽象的总结和太绕的辨析。新课的概念的建立是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但是依然需要一个过程,否则本来清晰的概念就被人为的糊涂了。
缪老师今天“动能 势能 机械能”的这节课,整节课听下来思路非常清晰,从能量的定义,与功的关系,到动能 重力势能 机械能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实验探究板块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了他们的深度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的目标。就是学生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有能力、有方法去解决相关问题。而知识点在此时就显得“力不从心”,物理方法就凸显出优势,物理方法是可以进行迁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物理方法的提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那缪老师在设计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中,就通过不断的问题驱动以及学生自主讨论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总结。通过问题情境不断概括总结遇到物理问题时我们可以使用的物理方法。因为物理概念、结论只是一个个知识点,而物理方法是高于知识点并且能反映本质的、能将学科关键思想和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的关键的、特殊的一种高阶手段。学生学会了这种关键能力就能解决以后遇到的类似问题。除了上述以外以下两点我认为是这节课的亮点和新颖之处:
学生对能量二字耳熟能详,但用物理语言描述又感到为难。为了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形象,老师在上课时以台风 “ 贝碧佳 ” 产生的危害为例,台风具有能量,从而引入能量概念。这样的引入联系当前社会热点话题,反应出物理源于生活,学习物理就是了解生活、了解自然,而后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量,学生有了切实体会后尝试归纳能量的定义,并通过运动的锤子锤钉子和不锤钉子两个实例,让学生理解能量是做功的能力而不一定要正在做功,从而补充完整能量的定义。
从前面对功和能关系的理解上,在对比老师和台风谁的能量强这个问题上就在强化‘通过比较对外界做功的多少来比较能量的大小“,并应用在后面的三个探究实验中,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主线在这一块,学生很容易根据“质量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保证小球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相同”联想到“不同质量的小球压缩同一弹簧到相同位置也能保证小球的初速度相同“,以此来完成动能的影响因素这个实验,在这里通过光电门测速度直观地呈现速度的不同,避免了用更高阶或者说后面没学习的知识以及复杂的分析去解释,抓住这节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