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工作室活动分别由领衔人梅校开展以2023年中考卷为载体的试卷讲评复习课和李老师的自制密度计。前者是我迫切想要在期末复习阶段学习和思考的课型,后者让我对自制密度计有了新的思考方向。
课程开始时梅校并没有直接讲题或知识点,而是先表扬95分以上的同学。并且强调第一梯队的同学一直在交替,说明大家都在你追我赶。不仅让优秀的同学有危机感还能让暂时落后的同学有奋起直追的动力,几句话激励了所有的同学。
紧接着的小实验,在塑料袋中吹一口气,比较气体的多少。改进吹气方式,利用流速越大压强越小,胜负易主。所以找到好的方法在中考冲刺可以反败为胜。不但让学生复习了知识还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寻找科学的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可以反败为胜。这个小实验我自己也想过要做,可是我只停留在了“想”,所以自己的执行力还要加强。
提供考试数据,寻找班里的共性问题和优势。从知识层面、思维层面、应试层面。尝试从特殊到普遍,从一个题到一类题:题目是如何描述的?类似的情景遇到过吗?知识模型是什么?如何从已知到未知?对于参加中考的学生,他们已经经历了大量的复习,学生的增长点可能不是在知识上,而是在技能和方法上。
03年中考中学生问题比较大的是二冲程发动机:压缩空气驱动的发动机,梅校让错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上台来介绍教训和经验,学生自制思维导图,先回顾四冲程汽油机。然后由其他同学对比试卷上的和书本上的来解决。教师进行小实验模拟压缩和做功冲程。让学生来分析能量的转化,虽然是新课实验,但是重现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点火爆炸实验没成功,我本以为是利用课堂生成,让学生思考为何不能成功,改进之后再次实验。如果以后考到不成功的可能原因或是成功的细节我相信学生一定掌握很好。可是梅校的后续处理实话说让我到现在都不确定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可能就是对于课堂生成的把握和利用吧。
在还有两周就要中考的习题课,梅校又展示浮沉子,学生来解释其浮沉的原因。利用一系列的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完成整个逻辑链。既锻炼了能力又完成了知识的复习。对比刚才的汽油机,我们在知识和情景的迁移时要及时的找到相同和不同之处。让我认识到:在习题课上最重要的不是覆盖面足够广而是要把学生的问题透彻的解决。做实验看似花了更多的时间,但实际上扎实的解决问题就是快。
第六题,灰鲸声现象问题。分析主要信息:发生频率范围、听觉范围;分析题干信息:发生频率小于听觉频率;依据以上信息一一进行排除。
第二十五题:先判断连接方式,再分析逻辑关系判断哪些等是同时发光的。学生总结了做画图题的流程和细节,不同的同学来补充。看似东一句西一句,实则指出的都是学生平时自己的问题。听的学生会有很强烈的认同感。
针对多次实验的目的,梅校将实验分为探究类和测量类,测量类分为定值和变化值。定值的测量是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例如测量某天某人的身高。来分析西班牙火车过山洞的问题,学生明确宽度本身就应该不一样,求平均的意义不大。每次遇到这个问题都这样讲一遍,慢慢的学生就会有清晰的概念。有些概念的辨析不是能够一劳永逸的的解决的,要不断强化。但是不能每次的讲法都不同。
盐水选种——自制密度计
创设情景:配置盐水来进行选种
为了配置密度适合的盐水,如何检验盐水的密度是否符合标准。由于学生能想到的是公式来测密度密度偏小或密度偏大涉及到加盐加水,为了方便配置选择制作密度计。
展示两个漂浮的鸡蛋,发现露出的体积不同。判断出露出体积小的液体密度小。利用这个规律来制作密度计。
任务一:让吸管竖直漂浮—学生想到排开液体体积小,利用火机封口。然后增加配重。学生对于封口还是有部分小组没完成。应该在配一把剪刀。可以换沙子或者小钢珠来作为配重。ppt上把要求写一下,操作有的学生没听到。
对于李老师的自制密度计反思:还是建议将密度计的制作放在课前,至少让学生先学会封口或者了解封口中会遇到的问题,课前制作的过程当中,熟练缠绕铁丝的过程,课上还可以交流一下,为什么有些同学使用剪刀将吸管上端剪掉部分。这样将节省下来一部分时间。我非常赞成利用今天的方法结合现实中密度计上下并不均匀的这一个事实来进行刻度的标注,但是我认为这个过程要给学生铺设适当的台阶,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板书,毕竟要面向大部分同学。尤其是利用浮力相等找到不同密度液体中浸入水中的长度。由于后面的时间比较紧张,所以今天的精彩部分有一部分我们并没有听到,但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密度计和今天的分析方法相结合,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后面的可以通过希沃课程投影不同同学制作的密度计发现一不均匀二不同粗细不同质量的密度计,他们的刻度之间的间距不同,尽可能引导同学来说出密度计的刻度分布的特点以及。如何提高密度计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