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以美育人,筑牢文化自信 ——读《美术课为什么要这样上》有感
发布时间:2024-06-1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庄铭杰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了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进入新时代,新课程、新课标的育人目标都是“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教美术到以美育人教育理念的转化。

常规的美术课,驻足于美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一课一练”的传统教学让我们关注的是“今天画什么,今天做个什么。”而《美术课为什么要这样上》这本书中提出要将美术学科知识结构化,组成有意义的单元,让美术课不再是单一的技能传递,而是对学生视觉审美价值引领、启发深度文化理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观念,价值观构建的育人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传统文化占有相当重的比例,无论是壮志谐风雅,咫尺筑天堂的“苏州园林”,还是八表同风,开启中华大统一的“秦始皇帝陵”,亦或是逴砾古今,并鉴四大文明的“敦煌莫高窟”,它们不仅仅是出现于书本上的美术作品,更是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的阶梯。

基于此,我在上初三《敦煌·千年》这一课时,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王者荣耀”中融合敦煌元素的人物皮肤做为导入,不仅是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是为了让他们看到,原来中国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在文化的传承这一板块中,我带领他们看了被列强搜刮后千疮百孔的敦煌,在常书鸿先生的守护下逐渐焕发生机的敦煌,到现在高科技技术加持下的“数字化”云游敦煌。但我认为文化自信最好的体现莫过于学生愿意把传统元素应用于学习、生活,所以作业环节我让学生选择用敦煌元素设计一件文创作品(草图),有同学设计藻井图案的方巾、有同学设计各式各样佛手装饰的手机壳、有同学设计九色鹿样式的饰品等等。虽然这些设计有些还略显稚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背后包含的是他们对于敦煌文化的认同与情感共鸣。

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应该局限于美术课堂。因此,我们开设了社团“指尖上的非遗”,通过教师讲授、非遗传人进课堂、视频教学和参观及动手实践操作等活动,了解绳结、掐丝珐琅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历史价值和现今价值,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学习,学生能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认识非遗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传承非遗的责任感、使命感。

我国有历史悠久的古代美术,有近一百多年来反映民族崛起和国家振兴的近现代美术,也有改革开放以来充满朝气的当代美术,这些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无可争辩的地位,这样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当然自信不等同于自满,也要对外来文化给予尊重,在树立传统文化意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使学生担负起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责任,举文化之旗、立文化支柱、建文化家园、扬文化之光、树文化自信。

    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周晨绯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