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优质高效的课堂必须有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支撑。随着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我们能收集与利用到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新颖,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学资源是不是越多越好?越花哨越好呢?一堂物理课如果内容平淡松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就会无所事事,为了避免学生无事可干,我总觉得在课堂上给学生的资源越多,就越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效率就会越高,效果就也越好,但这俨然是一种误解。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往往是有限的,当涉猎过多、容量过大,为了不浪费精心挑选的资源,把预设的流程全部走完,教师不自觉地就会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则会沦为配角,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也演变成一个个过场,学生只在个别特定地环节“陪”教师互动一下,大多学生在上一个环节的问题还没有想明白,就被教师迫不及待地推入了下一个环节,一堂课下来,学生要么手忙脚乱,要么一脸茫然,云里雾里不知所以。课堂就此陷入了一个尴尬的怪圈,听不到学生富有个性的声音,也看不到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能看到的只有教师在疲于奔命,学生在穷于应付。这就如同在学生面前堆了满满一桌子的山珍海味,学生只有选择其中的几道,细嚼慢咽,才会理解和消化,才能充分汲取其中所蕴藏的营养,但是如果硬逼着他们在规定的40分钟内全部狼吞虎咽下去,那也只会是囫囵吞枣,难以消化,变不成自身的营养。
教师要吸收与整合各种优质资源组织教学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我们始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深入了解学生学情、依据教学目标、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后,选取合适的、适量的、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资源来进行教学,才能做到概念清楚、研究对象明确、思维有逻辑、结论有依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课堂才不会“缺氧”,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