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王萍2024年5月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4-05-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梅建芬

这个月上了一节物态变化复习课,在写教学目标时不知如何下手,查了相关资料细致学习如何撰写素养目标。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一) 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性目标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

要注意:主体一定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不应当出现“引导、培养、组织” 等词语。对目标采用可操作、可观察、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表明在主题活动结束时学生发生的行为变化。要注意选用的行为动词必须具备外显、明确、易落实的特点。“理解、掌握、体会”等难以检验和测量,给教学评价带来困难。要注意设计目标时需要考虑行为的条件,表明在什么情况下(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要注意行为标准要可观察、可测量,行为标准通常用时间、数量、准确率、成功特征来衡量行为的质量。即能够定量的方式或者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表达。

(二) 区分活动目标、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是对主题活动目标的具体化,从活动目标到课时目标,要做到上一级目标制约下一级目标的落实有效推进上一级的实践,跨学科目标的各个层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 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目标

跨学科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生成性等特征。在活动之前预设活动目标,在活动过程中,随着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却是不断走向“生成性目标”的过程。从预设目标走向生成性目标时,学生的真实生活、复杂情境就与主题密切联结起来。 即能够“可变性”又能够“坚定性”。即要能够容许经验的个性自由能够得到表现,又要使得能力的发展得到明确的方向。教师的建议是一个出发点。

在书里内容的建议下写了四维教学目标,当然还是感觉比较粗浅。具体内容省略。另外书里提到的生成性目标还没有看懂,生成性目标是可变的,班级学生多样的,如何把控是我不得其解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