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开设了一节光学中考专题复习的公开课。我打破常规,在复习课的教学中重组教学内容,利用探究性实验来复习光学的三大成像实验。在破解各个学习任务的同时,不断渗透“对比”思想,引导学生比较成像规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教学中,创新实验教具,利用弹性绳模拟光学原理图。整个课堂,学生不断经历设疑、猜想,实验验证的学习流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增加了学习的互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在本节课中,我具体进行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任务情境: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 F 光源、暗盒和光屏,打开 F 光源,猜想暗盒中是什么器材?并说出你猜想的依据。
由于小孔 、凸透镜 、平面镜都可以成像 ,成像特点相似 , 学生容易混淆 。利用成像特点的相似设计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里,在正式上课时,学生提到了凹面镜成像,教师在随即处理时没有处理,还是需要简单说明在初中阶段凹透镜成像并非重点。将关注点还是引导到小孔和凸透镜成像上来。
二、对比成像性质,归纳成像规律
任务要求:从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和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任选两个(或三个),说说它们成像规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个问题更加发散,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进行对比,如何控制节奏还是需要再琢磨,这部分学生讲解太少,基本都是由教师代劳。实际上,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参与者,应该把发言机会送交学生手上,教师做补充总结即可。
三、对比成像原理,区分光学中的“虚虚实实”
学作图是光学知识的一个重点,也是中考的常见题型。光学成像的原理有三种: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 我在这里选择的两个题型主要围绕光的反射及光的折射的成像情况,通过作图来总结虚线的形成是由反射光线及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的,也为下列反馈联系打下基础,给学生搭建解题的基础。
光现象复习是初中物理相似实验的一部分,整节课目标明确,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串和分组实验提 高学生的动手 、动脑及语言表达能力,将已有的知识重新洗 牌 ,形成知识网络 ,实现知识内化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 力,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