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课
沈老师依托于冰壶情景,利用常见物品(瓶盖,中性笔)自制冰壶游戏,进行了项目式学习。提出问题:如何使瓶盖停止在有效区域,引起学生思考。通过感受摩擦力(受到和不受到)讨论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与运动方向的关系,谁的运动?一定运动么?相对于谁的运动)理清摩擦力的概念。再学生学习完摩擦力后,再次体验缩短(或增加)制动距离的方法,提出猜想。根据学生的提问,逐个进行探究。
优点:
1 问题环环相扣
2 区别重力和压力的方法(重压和轻压)
3 传送带探究速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4 从滑动摩擦力的实验现象提出静摩擦力
优化:
1 完善游戏背景,增强趣味性
2 可以先让学生按照生活经验思考,想不出来,才更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3 瓶盖其实不太好感受,可以直接用手或牙刷,把牙刷的使用提前。
4 可以把速度,接触面积后置,先讲两个变化的。
5 静摩擦力的视频,可以再指针上放个小球,小球的位置标志静摩擦力,或者把指针做得明显一点。
许老师的课堂十分完整,从活动走向课堂,从课堂又回归活动。卡片的活动非常新颖,不过可以增大卡片的材质区别(砂纸)。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非常详细,引导学生完善结论的过程也是科学思维培养的过程,这点要向许老师学习。最后的应用摩擦力反败为胜非常有趣,即应用了知识,考验了学生,又首尾呼应。
二、讲座
本次讲座,我感同身受,蒋老师所讲得每一个阶段都是我曾经经历或是正在经历的。曾经对于理论研究的困惑,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偏离,对于论文频繁退稿的失落,蒋老师作为一名前辈,告诉我“没关系,慢慢来”,肯定了我的努力也给了我未来的方向。
理论和实践存在着紧密关联。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应该有研究者的意识、方法和思维,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研究教学。就把教室当做实验室和研究室,把每一节课当做研究机会,每一节课的准备都依据自己所研究的理论,课堂结束后都及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在课外时间关注文献发表、相关成果研究情况并对其加入自己的理解、实践与选题拓展(比如,现在就在思考基于科学思维的问题设计,也是一直研究的POGIL模型的一部分)。
研究不断充实改进,及时成文。每一个研究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也很庆幸可以了解到一线物理教师的关注点与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在教学经验较少的情况下,听课观摩和教学反思是很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一定要带着专业理念去学习。一方面,在自发的反思探索过程中逐渐积累对应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论深入理解,另一方面,教学反思理论可以指导教学的深入开展。
不怕退稿,放平心态。三人行必有我师。找到相关期刊,多多了解其他论文的措辞、语法和写作倾向。优质的文章是不会被埋没的,在投稿前也要研究相关期刊的论文类别与喜好,根据自己现阶段的水平,找准刊物。以平常心对待退,退稿很正常,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好好打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