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参加了苏派名师精品课堂(初中)观摩与研讨活动,听了两位老师的《牛顿第一定律》现场教学。一位是河海实验的张振镖老师,一位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朱文军老师。
张老师的课堂(1)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通过拉雪橇挑战导入课堂的学习,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很自然的进入到了课堂。并且这个情景并不是就一开始用一下,而是贯穿整个课堂,聚焦本节课的重点。(2)在实验环节中,注重实验的设计,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一步步的引导,通过学生的嘴巴说出所预设的答案。(3)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后,张老师还用自制教具,把小车在不同阻力下运动的情况并列的展示出来,这里的一步一开始我认为是不是显得多余,毕竟学生已经通过实验观察过这个现象,后再深入思考后,觉得这一步非常有必要,把结果同时展现和分布展现对于学生认知的难度是不一样的。
朱老师的课堂,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不用做实验也能上出精彩的物理课堂。导入是通过一辆小车,问:怎么让小车运动起来?学生回答:可以手推、提,还可以嘴吹。朱老师进行总结:让它运动起来,我们需要力,那如果不给力能否运动起来?接下来就从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沿着历史的轨迹,把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归纳出。每一段都有精彩的故事,讲到原理时,又会配上生活中的现象视频。这种课型是我第一次听,并不觉的枯燥,反而是在听故事的过程,逻辑思路非常清晰的归纳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两节课都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在我自己教学过程中,把两节课的优点进行了融合,再按我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思路如下
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伽利略 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介绍斜面实验
如果不受力,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
笛卡尔 如果不受力,物体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 补充了静止的状态,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课后自我反思,发现这样的教学,从逻辑思维上来看更加的符合认知,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这个实验也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的了,而是为了验证我们的合理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