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闫晓娜 课题:重力
闫老师利用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引出重力的存在。让我认识到即便是理科也是可以有诗意的开头可结尾的。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是确定重力的方向,闫老师首先抛出两个问题:1.生活中那些现象证明重力存在2.请你在图中画出你认为的重力方向。先演示一个重锤在不同的情况下,细线都是竖直向下的,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尺和水槽,通过倾斜水槽,发现细线一直垂直于水平面,我们称之为竖直向下。通过教师演示加学生实验的方式突破了重力方向的这个难题,非常直观的让学生看到重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水平面而不是地面或桌面。然后学以致用,让学生上来展示如何检验墙是否垂直、画是否挂正。然后教师以比萨斜塔为例,要学生画出如果画重锤,会是怎样。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结合,这一点看似普通,实则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锻炼都有提升。
第二个活动: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没有老师长篇大论,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探究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叙述实验要求和注意点,学生开始实验。利用测力计侧重力,钩码质量已知。根据课堂生成学生得到重力是质量的10倍,教师再进行提示:图像能更好的分析数据,请学生画图。图像是分析数据的手段,不是因为考试所以要会画图。而是要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的能力。最后分析图像,发现两者成正比,分析比例得到重力常数是10,单位是牛每千克,最后得到公式。然后及时训练例题检验课堂效果,将检测和教学结合,课堂很扎实。
最后的活动:研究物体的重心。先让学生找到一个点,让直尺静止在手上。这个点就好像重力都集中在这,叫做重心。利用一个小小的活动,让学生有了重心的认识,而不是直接介绍。
然后让学生利用相同的手段判断桌上的物体重心在哪并且标注出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寻找物体的重心。
纵观整节课,闫老师设计的活动和实验虽然比较常见,但是利用可视化对于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另外闫老师也很重视概念的建立,而不是舍本逐末的研究题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利用重锤分析画框,再根据斜塔来画重锤。这种思维的训练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进行尝试。
湖塘实验中学 刘晓雪 课题:力与运动复习课
晓雪老师,今天的课情景选择非常好。以消防员为背景,先是通过消防员救人的情景建立叠放问题的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复杂的问题,其实可以转化为物理的简单模型。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这个场景复习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然后通过消防员出警训练。创设加速减速和匀速的对比。从而总结出物体在受平衡力时总保持静止和匀直,而在受非平衡力时会加速和减速。后续的视频中还出现了曲线运动,我觉得可以结合这边,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学生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当力的大小不相等时,物体会出现加速和减速,而如果力不在一个方向上则会出现曲线运动。这样的话,我觉得整个结构体系就完整起来,学生也会很清晰。
但是在整个课堂的呈现过程中,给人一种老师在和其中一个学生对话,其他同学都是看客的这种感觉。另外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一共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根据摩擦力的基本定义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另外一种我们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的手段来判断。而前一种方法并不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也导致了学生在第1个场景时还是比较清楚,而到了第2个场景时学生的思绪和整个课堂的流程就有些脱离了主线。最后场景中喷水时消防员加速并且曲线,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所
以学生整个一节课上下来会有一点懵。我觉得可以对于问题的设计更加的精准一点。尽量去引导学生把非平衡力的大小不同和方向不在一直线上归纳在一起,学生的头脑当中的知识体系就会很清楚。
湖塘实验中学 李林玉 课题:摩擦力
李老师的引入是通过今年的热搜:哈尔滨滑雪来引出摩擦力的,能贴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由于我校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模式,学生已经进行过预习。所以第一个小活动是将木块放在桌面上拉动,这里李老师很细节的说了木块相当于人,桌面相当于地面,给学生建立了模型。通过两次拉动引导学生提出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然后又将木块放在斜面上,不断地增大斜面的倾斜角度,检验刚才对于两种摩擦力的区分,学生能够很好的总结出:当倾斜角度较小时有相对运动趋势,有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和倾斜角度较大是相对运动的滑动摩擦。甚至有学生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这种初步结论。最后将木块换成小车,根据预习学生很自然的判断了滚动摩擦。
第二个活动是重难点的突破:判断摩擦力的方向。李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①拖动牙刷在白纸上向右运动,观察刷毛形变的方向从而判断摩擦力的方向。②将白纸向左拖动,牙刷相对地面静止。观察刷毛的形变方向,判断摩擦力方向。通过总结得到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纠正了学生在第一个活动的误区。
活动三:学生在课前已经设计了实验,对于控制变量法的掌握没有问题,所以李老师直接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排除:首先是质量、重力、压力,这是最让学生困惑的。利用课前的氢气球视频,让学生看到质量和重力不影响滑动摩擦力。然后利用学生回家完成的探究速度对滑动摩擦力影响的实验视频,通过观察跑步机不同速度下上方物体的活动摩擦力不变,排除了速度的影响。然后学生利用手中器材探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三个因素从而得到结论。
李老师的准备十分的充分对于方向和大小的难点突破的也很有效果,可能是由于话有点啰嗦,时间上有点来不及,学生展示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