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自2023年9月立项以来,课题研究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背景,初中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美育素养,促使其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在创新实践中焕发个性光芒,实现文化传统与当代创新的有机衔接。现将这一阶段以来的研究工作小结如下:
一、认真完成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
课题开题前已经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搜集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总结相关理论成果,构建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二是调研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美术教育的政策、教材体系及教学模式,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实践研究提供支撑。三是确定调查问卷的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实地观察,并记录课堂教学情况;开展访谈,了解教师和学生的观点和体验。四是依附于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备案课题《“艺创”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研究,已作了前期的课题内容调研依据和数据分析。在完成前期工作并完全了课题的相关实施方案及开题论证工作顺利开题,并拟定课题研究后续计划及相关研究重点。
二、有序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研究重点之一: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有机融合,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活动等方面,提出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既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本学期课题小组成员周晨绯、杨雯玥立足于课堂,展开《蓝白之美》、《图案之美》这两节公开课。周晨绯老师这节课是引导学生从美在色彩、美在纹样、美在工艺三个角度去了解蓝印花布,通过仿制蓝印花布的活动使学生能认识非遗文化,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培养他们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有效结合,并继承非遗文化。而杨雯玥老师的《图案之美》这节课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后我们的传统图案文化的应用上,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设计创作,并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去,更好的体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在这两节课上也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为我们其他课题组成员更好地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三、针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应用
研究重点之二:研究江苏省本土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艺术、历史文化等,分析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充分挖掘和应用这些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投入。探讨如何通过文化元素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从而在创作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为了挖掘本土文化的资源,课题组成员从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等方面展开,与美术教育相结合,开发系列课程视频,并编写相关课程教材内容。现阶段已经完成12个系列课程视频,修改并完成校对课程教材内容。
同时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我校常州市首届“墨香校园”氛围,特举办师生写春联送祝福的活动,社团成员和具有书法特长的师生们书写的一个个福字,一对对春联展现书法艺术魅力,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迎合了这浓浓的节日气氛。
课题组成员庄铭杰、顾佳伟参加常州市烙画师资培训班的技能培训,同时并参加了江苏省烙画非遗文化传承人--范永恒学习小组,由专家对烙画技艺给出更为专业的指导。
四、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在本学期的课题研究中,对于如何开展学科融合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组成员参与劳动技术的劳动周课程实施方案--“可持续的时尚 可持续的情感与文化”服装展示秀,在此次活动中,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历史、起源、意义等相关知识,尝试各种工具及服装的材料和制作,学生体验到劳动活动的乐趣,获得对劳动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服饰制作的丰富性和创造性。通过主题活动的学习,受到丰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熏陶和影响,进而体验自我实现的幸福感,成为学会感受幸福的人。不仅仅劳动周的课程方案,在常州市的劳动与技术的创作比赛,辅导的学生也取得了市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5人次的成绩,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上提供更好的支撑。
五、下阶段研究展望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即将推出的新课程的教材我们要如何把控才能更好地展开课堂教学?2.跨学科融合的设计与实施不能只仅仅局限于一两个学科,如将历史、文学等元素融入美术课程,从多个角度丰富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研究如何通过跨学科的创新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下阶段的研究活动中,课题组的成员对研究成果会进行梳理,形成文案、论文等,为后续研究提供成果材料的支撑。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组
2024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