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题报告要点(对课题的理解;研究目标、内容、方法;研究组织、分工及进度安排、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一、课题核心概念 1.科学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实践内容和形式,如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实践,语言学习中的语言实践,艺术领域中的审美、创美实践。本课题所说的科学实践,是特指科学类学科中学生为学习科学知识、探究科学问题所开展的实践活动,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讲,主要包括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工程设计与构造(科技制作)、科学实践探究(项目学习)等。 2.创新素养。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新思维、新发现、新发明等,都可以称之为创新。人们的创新素养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要素的综合。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就是要帮助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学会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创造能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力。创新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对青少年创新素养的培育是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3.本课题“指向创新素养培育构建科学实践活动体系”,就是要在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信息科技等科学类学科中,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基于本学科课程与教学,系统设计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本课题将着重研究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科学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指导、总结与评价等。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组织本校各科学类学科构建起其本学科的科学实践活动体系;再进一步构建起包括各科学类学科科学实践活动和多学科融创(融合与创新)科学实践的整个学校的科学实践活动体系。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与实践,正确把握创新素养、科学实践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价值;研究建构起科学类学科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体系以及多学科综合开展的“融创”科学实践活动;从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指导、总结与评价等方面,探索出一套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设计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具体策略方法;研究建立起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学习评价机制。 2.通过研究与实践,使本校科学类学科在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品质上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果;同时促进教师积极投身于教研教改,使本校科学类学科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学科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专业素养有较大提高。 3.通过研究与实践,使本校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学科类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业水平有较大提高,实践探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等有较大提高。 三、研究内容 1.关于创新素养和科学实践及两者关系的文献研究。通过学习有关文献资料、研究动态和成果经验,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正确把握创新素养和科学实践的含义、特点、要素、内容、重要价值、形成机制以及两者关系,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话语。 2.对本校科学类学科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日常观察、访谈学生、教师座谈等方式,总结分析本校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信息科技等科学类学科平时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实际情况。以总结已有的成果与经验,发现存有的思维和问题,使本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 3.科学类各学科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系统构建科学实践活动体系的研究。科学类学科研究构建由日常课堂教学中科学实践、课外科学实践活动(单一和综合)、跨学科科学实践活动等,三个层面系统设计、统筹安排的活动体系;将深入研究三个层面科学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指导,形成具体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和科学实践活动模式。 4.指向创新素养培育,设计开展多学科综合的“融创”科学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科学类学科在日常教学、课外活动和跨学科学习中的科学实践活动是基于本学科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和实施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开展从科学史和现实生活生产中选择主题、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开展的融创(学科融合、实践创新)科学实践活动,将深入研究融创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5.加强科学类学科科学实践活动的资源建设与条件支持的研究。根据科学类学科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需要,改造、添置相应的活动场馆和设施设备,并与周边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合作,争取设施与技术支持。 6.加强科学类学科科学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总结评价的研究。将建立和完善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管理制度与机制,将建立对活动审议评价、对教师组织实施情况评价、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评价的“科学实践活动”评价机制,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诊断反馈功能。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对科学实践的含义与价值、科学类学科构建科学实践活动体系、开展多学科融合的科学实践活动、各类科学实践活动指向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设计与实施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认清问题的本质、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和有关教师学习与“创新素养、科学实践”相关的专著、论文等文献资料。 2.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现场观察等,总结分析本校科学类学科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况,总结已有成果与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将定期对科学类学科教师组织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调研。 3.行动研究。即付诸行动,在行动中尝试、探索和创新。本课题将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带领科学类学科教师积极付诸行动,组织和指导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革创新。 4.案例研究。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将选择一些学科设计开展的科学实践活动,一些多学科融创科学实践活动作为案例,组织教师进行微格分析和实证研究,从中分析规律、提炼经验、修正方法。将组织编印《科学类学科科学实践活动案例集》《多学科融创科学实践活动案例集》。 五、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三年时间完成,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将分下列四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2023年8月至2023年9月):准备工作。选择主题、成立课题组;搜集、学习有关文件文献,做好本课题的设计与论证,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一是完成第一个研究内容,通过学习有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动态、借鉴他人经验;二是完成第二个研究内容,组织科学类各学科教师认真总结分析近年来本学科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成果与经验、困难与问题。三是开展专题研讨活动,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指导各学科制定行动计划。 第三阶段(2024年2月至2026年7月):在行动中研究与实践。组织和指导各科学类学科部付诸行动,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探索,完成第3、4、5、6个研究内容。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开展理论研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总结提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修正原定方案。 第四阶段(2026年9月—10月):总结工作与成果。对本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形成完整的文本材料,做好结题鉴定的准备工作。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确定后续研究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六、预期成果
| ||||||||||||||||||||||||||||||||||||||||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梅建芬、李焕老师主持的课题“指向创新素养培育构建科学实践活动体系的研究”于2023年6月设立,2023年10月由武进区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批准确定为武进区“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 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信息科技等科学类学科中,系统设计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本课题对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科学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指导、总结与评价等开展研究,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研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内容实在、方法得当。有较强的研究力量、较好的研究基础,课题主持人多年来对物理学科的学科实践、对科学素养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成果,同时自本课题立项以来,围绕研究目标开展了一些前期工作。 意见建议: 1.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深入研究科学类学科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以及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创新与实践。 2.要认真修改完善申报书的课题设计,特别是要认真修改其中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使之内容确切、表达清晰,能很好引领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区级课题>>指向创新素养培育构建科学实践活动体系的研究>>计划总结>>文章内容
《指向创新素养培育构建科学实践活动体系的研究》开题论证书
发布时间:2024-01-1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焕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