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有幸成为梅建芬名教师工作室的一员。三年后的今天,我无比感恩与梅老师,与工作室的相遇,相知。当我教科研方向迷茫,梅老师给我指了方向,鞭策我前进;当我事业发展受阻,梅老师轻柔话语点醒我;当我教学思路局限时,梅老师帮我打开视野,促我敢于尝试;当我困惑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梅老师以身示范引领着我;当我缺乏人生自信时,梅老师为我创造着机遇。……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不断地成长和他们身上的改变也带给了我无穷的动力,也带给我很多愉快的回忆。人生之幸事,不过如此。
进入工作室的我,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尝试平时不敢尝试的课堂。所以有了第一次工作室开课《再测密度》,展现着我内心渴望的“课堂随意发挥”。现在想想,真的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事实上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强到可以处理课堂一切可能的生成,虽然不是想象中的结果却在工作室研讨的氛围中内心非常平静,甚至有点欣喜自己的勇敢,这也许就是梅老师的包容带给我的这种心境。后来在常态课中,我也尝试着各种放手,去探索学生思维的边界。
第二节工作室的课是《电磁转换复习课》,是我尝试着把物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尝试着教学理念课程标准落地。这节课我明白了学生有了物理观念体系后记忆力增强,这节课也让我在设计科学探究环节时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力,这节课更让我明白学生对实验是如此的渴望,这节课也让我明白科学情怀就是有效课堂的保障。后来在常态课中,我都有意识的思考着怎么做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我们工作室情智物理的标准。不仅如此,这节课不仅是一节公开课,也形成了一篇文章,获得了常州市年会论文二等奖。有教学理念的课堂一定是有思想的,有了一点思想的我也慢慢尝试着做着一个市级课题。
今年的一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大常州的“情境”,紧扣“能量观”的知识体系,落实“跨学科综合实践”。备完这节课,自己有一种急于将她搬上讲台的渴望。大观念,大单元慢慢被自己理解,不再远不可及;物理观念的形成不再空洞,理论终将实践;学科之间的联系终将服务我们的课堂;科学情怀与家乡自豪感密切相融,也将提升课堂的高度和效果。感谢梅老师醍醐灌顶的建议,感谢梅老师妙笔生花,形成的这节课的课堂理论。我相信今后我的课堂会更大胆,更开放,更融合,更情智共生。
在工作室的三年学习中,跟着梅老师不断更新着教育理念,认真学习物理新课标,看了几本书,聆听了各类讲座,参加了一次次有意义的活动,虽然自身有一定的进步,但是这些进步远远没有达到梅老师的标准,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和科研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反思和继续不断学习。工作室结束后才是对我最大的考验,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撰写文字,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努力做一个时刻仰望梅老师,追随梅老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