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的重要纽带。”为进一步提升德育课程中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同时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再上新台阶,2023年4月26日,我区举办了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教学研训活动。本次活动由武进区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主办,湖塘实验中学承办,区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各学段思政教研员王继伟、贲新文、蒋志芬;全区中小学思政骨干教师70余人一起参与了现场活动。
本次活动由武进区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段思政教研员主持。活动分课堂展示和教学研讨两个阶段。
一、课堂展示
第一阶段为课堂展示,由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三位思政骨干教师分别执教研究课。
小学学段,由庙桥小学文翔老师执教《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教学从“汉字之美”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了汉字的“外形美”、“意蕴美”、 “奇妙美”、“音韵美”,认识到汉字是“联络和维系中华名族的根”。在此基础上,再带着学生认识“汉字之史”,认识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瑰宝。最后文老师给同学们提出要求和期望:说,规范的普通话;写,端端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初中学段,由湖塘实验中学的许恬老师带来《高扬民族精神》一课。本课从一则微博话题出发,带领学生领略中国脊梁的优秀品质,感悟民族精神力量。接着展开了“寻根传统文化,感受民族精神”、“沿着主席足迹,认识民族精神”、“彰显青春力量,践行民族精神”三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从中深深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力,从而立志于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立志于报效祖国。
高中学段,由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张雪老师执教《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一课。张老师从常州城市文化入手,情境线、知识线和任务线三线并行,以“策展—主题展览活动”、“参展—参展作品制作”、“观展——未来照进现实”为学习活动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文化自信,并认识了优秀文化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重大意义,探讨了可以如何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
二、教学研讨
活动第二阶段为教学研讨,参会教师纷纷发表自己参与活动的收获与体会:
清英外国语吴明红老师谈了自己的学习收获:今天的三节展示课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学,共同实现了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素养目标。文老师富有新意的主题探究活动,许老师真实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以及张老师以小见大的议题式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三节课中,我也感受到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三节课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相结合,体现了不同学段一脉相承、螺旋上升的特点;其次不同学段的内容呈递进趋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辨能力相匹配;再次在学习方式上都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体验过程、分享感悟等学生主导的方式,这是一大亮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希望也能尝试运用议题式教学方法,激活学生高阶思辨能力,明理导行,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的核心素养目标。
湖塘实验中学陈义明老师认为三个学段的课各具特色,灵动、激情、理性,都很精彩。陈老师着重点评了初中的课,提出设计的两个特色:主题系列设计,遵循认知逻辑;突出情感认同,培育家国情怀。沿着主席足迹,循着时间的线索,见识广袤大地的巨变,初步感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理解认同中华民族精神,最后通过演讲环节加以深化,培育家国情怀。最后提出一个建议,进一步探索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的践行民族精神的做法,强化知行合一。
最后,武进区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高中学段思政教研员蒋志芬老师进行了活动总结。蒋老师首先阐述了本次活动的价值,提出思政课既需要充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一线教学实践的探索,本次研训活动是我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一个组成部分。接着对三节课进行了分析,认为文翔老师的课,给学生心中播下了汉字美、中华文化优秀的种子,体现了小学阶段启蒙性;许恬老师的课注重精神传承,支撑着中华民族在各个时代历经辉煌或蒙难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生生不熄的精神火炬;张雪老师的课强调了新时代融通资源、综合创新以打造文化强国的践行。最后,蒋老师指出,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有着理念一致性、目标递进性、内容的接续性、过程深入性、方法适切性和融通性等特点,各学段要继续加强合作、共建共享、协同育人。
本次活动,围绕同一主题,三个学段三节课,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精彩的课堂展示,给与会的教师们一个学习、比较的机会,为武进区中小学携手合作,深入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实践提供了参考。
(供稿:武进区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湖塘实验中学 摄影:顾佳伟 审核:刘俊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