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里走 往“精”里走
——评校长公开展示课《猫》
冯小玲
今天我们站在自主学习型课堂实践层面,来看看刘校长的这堂课,给我们怎样的收获和启发。
1.这是符合自主学习型课堂“三大理念”的一堂课。
“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重点”。七年级的学生,正值跨学段的时期,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对于漂亮之物的偏爱,这都是普遍、正常的情感态度。而遇到懒猫、恶猫时,人也自然而然的会产生厌恶感。所以学生理解作者及家人对几只猫的这类情感并不难。而猫情的背后,是对人性的理解。当猫可爱时,人与猫之间实际上只是相处,当猫“可恨”时,实际上才反映出人性,才能让人开始思考。刘校长基于这个学情,在课堂中重点带领学生探究人性。《猫》这篇课文,最能引发人思考的毫无疑问是最后一段,“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是因为我冤枉了猫,也是因为“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但这样的观点仍然是需要深入理解的,“我”愧对第三只猫,憎恨黑猫,但最终不能宽恕的依然是自己。在这样的复杂情感交织当中,作者最为纠结的是自己对错误的补救、对过失的改正。这实际上已经将对猫的描写转向了对自己的反思,猫情也走向了人情,在这样一个走向过程中,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观塑造过程。
这堂课也能启发我们教师的反思。我们一边在引导学生关注弱势,追求生命平等,弘扬公道、民主、博爱思想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我们的言传和身教是否一致?我们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对待学生是否也有过先入为主?是否有过不分青红皂白?……如果有,我们如何在学生面前传递作家的情感态度?这是值得思考的。说回这堂课,刘校长平时与学生的相处方式我不清楚,仅从这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学生的平等对待,他对学生的尊重:“我们一起来探究”“暂时没想到,没有关系,请坐下再想想”“我来谈谈我的观点,好吗?”……几年前我们在一个学科组的时候,我是亲身感悟到她对待教学的态度。在大小事务繁杂的时候,刘校长从未要求过特权,他出的学案一直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清晰地记得他说过:“学科组安排我做的事,总是要先完成的。”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带领学生来解读“平等”“尊重”,那是说得响的!这样的育人方式才是有感染力的。
2. 这是符合自主学习型课堂“三精要求”的一堂课。
(1)精准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恰当具体明确,从“默读,概括内容”到“筛选,归纳特点”再到“品读,感悟人生”,知识与技能、品格与能力方面的要求均有体现,层层深入。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均指向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内容指向目标1、2,“说猫”环节指向目标2 ,“说人”“说因”“说情”环节均指向目标3。重难点突出,指向目标3的三个环节花了20分钟时间。
(2)精心推敲教学方式。
这堂课自始至终贯彻自主学习型课堂359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自主学习为目标1服务,刘校长重视学情,将学生疑问作为教学起点的一个依据;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问题,同时也与自主学习中学生的疑问呼应起来;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光“读”就有默读、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在公开展示课中,使用“默读”方式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搞不好就会冷场,教师忍不住就会琐碎的提示。今天刘校长恰到好处的默读,让语文课沉浸下来,让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思维中。
(3)精致处理教学细节。
这是最需要教学智慧、讲究教学艺术的地方。很多老师在公开展示课中,往往希望课堂是流畅的,希望学生是答对的,完美的。这样的课不是课堂,是作秀。刘校长今天带给我们的是“真课堂”。在“说人”环节,老师提问: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我错了”。自主学习完后,刘校长首先说:“一处也看不出来的人请举手。”这是试图给学困生帮助。接下来学生1说了结论,但没说出依据,老师提醒学生发表观点要有理有据。然后学生2说了“怎么会妄下结论?”这个依据,老师让其他学生以此类推,再找依据,实际上是让其他学生认真聆听班级同学的发言,照着示范尝试回答。最后,老师还让学生3、4在回答后重点关注某些字词、标点……整个环节的细节处理,都是在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紧扣语词非常重要,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最本位的一点,学习语文也不能全凭感性,有理有据非常重要。
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永无止境,永不止步,我们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