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丽金 2022年9月19日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主要讲讲我自己最近的一些学习经历。
回想起来,似乎大学毕业后,就没有主动学习、好好看书了。在工作的前15年里,除非要理论考试,能算得上认真研读的书恐怕只有教科书。让我又重新开始进行阅读学习的三个里程碑事件:一是女儿上初中,二是年级部和班主任工作,三是走上党政办行政岗位。
为什么说女儿上初中是我人生第二次学习的开始呢?我在本周阅读的一本叫《家庭的觉醒》一书中找到了答案。“我们总想花很大的力气去改变孩子,但实际上,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为了唤醒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有重新的认识。实际上,有了孩子以后才是我们真正改变的开始,才是我们真正开始反思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跟着孩子一块儿不断进步的时候。”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然境教,为了让孩子在家能安心学习,我开始买书阅读、做摘抄,做好榜样,不留恋手机,不沉醉抖音。为了让女儿能把字写端正,写了二十年行书的我,今年暑假特意开始学习写隶书和楷书,因为她说楷书最好看。其实教师教育学生也是如此,学生和老师本该就是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命运共同体,尤其是班主任。当我们无法教育好一个学生时,应该想想是不是我们的认知还没有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高度,于是我们就该去学习,抱怨学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书法展示)
其次是年级部、班主任、党政办宣传工作和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工作,一下子让我忙碌到经常废寝忘食,这一点绝对不夸张。如何做好这几项性质不同的工作,规划、自律、学习是三个必要条件。举例说说我今年的暑假生活。每年暑假我都会给自己定计划目标,但是达成率不高。今年暑假我再一次挑战自己,应该说是挑战成功了,虽然过程非常辛苦。
7月1日第一天放暑假,我就习惯性地罗列出各个岗位要做的事件的清单,这是一级清单,如图,这个习惯源自于我阅读的一本书叫《清单革命》。“清单不仅仅是一张表格,也是方法论,更是一种系统的思考方式和执行保障。可以让复杂繁琐的工作变得有序、可测、高效。”然后把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先预定好完成时间,一般我会把学校层面的放在第一位,所以撰写开学第一课就排在第一位,然后是德育论文,最后是教学论文。然后重组列出二级清单,每10天为一个单位安排其他工作。同时在电脑桌面上建好几个文件夹,因为很多工作是同时在交叉进行的。最后是详细的三级清单,每天起床后罗列当天要完成的工作和生活事项清单,包括锻炼、家务等,完成一项划掉一项(如图)。我把每天列清单看做是一天开始的仪式,列清单和创建文件夹都是一种开始行动的仪式。《行为设计学》一书告诉我们,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要学会把仪式感做足,来打造刻骨铭心而意义重大的体验。因为我的确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我也很想把它们都做好。
有了可见、细致的任务清单后,接下来就是按计划一一启动。以撰写开学第一课初稿为例。因为没有规定主题,所以就增加了难度,确定主题成为第一步。从7月1日到4日,我用4天的时间,上网和利用手机app、公众号等阅读当年一年时政和相关评论、国内外发生的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人和事,以及社会评价,同步做好摘录。然后进行筛选,寻找共性,提炼出主题,这个过程阅读的文章估计不会少于150篇。接着花3天左右的时间深入阅读学习与主题有关的文章和书籍,同样做好摘录,有的内容手写在《教师学习手册上》(如图),有的直接输入电脑,也是在为德育和教学论文积累素材,特别重要的文章会打印出来学习。最后列出文章的框架、小标题和每段概要。这个过程是大量输入和少量输出的过程。第三步,用了2天左右的时间完成初稿。初稿一般有6000字以上,接下来一周会反复修改,去掉每个可有可无的字,直至3000字左右。8月份给陈主任审核,多次修改,最后校长审核,校长会加入自己的思考,形成终稿。整个过程阅读的文章至少得200篇以上吧。
因为我深知自己的写作能力不行,高考语文82分不及格,所以大量阅读是唯一的一个途径。正如名医陶勇在《自造》一书中提到,朋友去西藏旅游,他说“你去你物理上的西藏,我到我心理上的西藏”,一下子我似乎也不再羡慕朋友圈晒的各种快乐旅游照了,我就当这个过程是进行的一次次心理之旅吧。他还说医术进步的三个过程“一抄二改三创新”,这不正是我们学习的三个过程吗?我先“抄”,阅读摘抄,现在走到第二步“改”,改造整合,不过离创新还有很长的距离。
此外,为了做好党的二十大的宣传工作,我认真阅读了从一大到二十大的相关文章,提炼出每次会议的特点和重要决议。为了做好发扬中国航天精神的宣传橱窗,我研究了我国从古代到今年8月列次航天发射事件,整理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次事件(看了大量文章,每一次事件的介绍都要几千甚至上万字,进行提炼,其实就是做减法的过程,正如《减法》一书中说,”做加法是本能,做减法是智慧。”要想我们老师有时间和心境去阅读、学习,社会和学校要考虑给老师做做减法,可能太多可有可无的事情占据了我们的时间,耗尽了我们的心智)。为了做好军训期间的学法指导讲座,我花了两周事件重新思考策划,完成一万多字的文稿和40多页的PPT,并自己录制、剪辑了一个小时的视频。在讲解我校22条学规时,我把每条规范与我国经典古文相对应,大量引用了《论语》《孟子》等经典古代著作的语句。在学习方法指导部分,我从脑科学角度解答了许多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现象,图文并茂,让学生和老师耳目一新(郑悦的评价)。这主要源自一本叫《考试脑科学》的书,为了准备这个讲座,这本书反复看了好几遍。于是德育论文的写作就变成两步,第一步是案例描述,第二步配上与之有关的理论。因为之前的大量阅读和积累,德育论文两天就完成了。在教学论文中,我就自然写到了教师进行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也是有感而发,有话可写。(版面设计、摄影、修图、视频制作和剪辑、公众号)
网络的发达,使得知识空前的可见和容易获得,网站、公众号、短视频、博客、电子书、听书等平台,都是你学习的战场。当然纸质类书籍的阅读肯定是必不可少。我在学习强国听到过莫泊桑的一句话,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得到APP是我知识付费的起点(武志红)。我更是樊登阅读app的忠实粉丝,三年一付。截至昨天,我已经阅读了35841分钟,1373天,381本书,特别想看的会把书买回来看。它们都是我重新阅读学习的起点。这里我必须要提的阅读方式是跨界阅读。读书求知,一定要懂得跳出自己的行业和年代,跨界找感悟,不能只拘泥于自己的小天地里。中国教育报主办的暑假读书会名师领读的书单除了有教育教学类书籍《可见的学习》《静悄悄的革命》等之外,还出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是一部大部头的心理学著作,还有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我正好都在樊登上学过,所以很有共鸣。还请特级教师周群做了“从跨界阅读做到跨界教师”的讲座。再次证明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暑期德育培训时,张良老师在讲座的最后以阿德勒的“合作和奉献”作为总结。估计知道的人寥寥无几,这是心理学巨匠阿德勒的著作《自卑与超越》的思想精髓,正好我在今年暑假阅读了此书,所以就能理解张良老师最后一句所包含的意义。有人说,教师就是一个灵魂去触碰另一个灵魂。最近依旧爆红的董宇辉老师更加印证了教师阅读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不读书,你拿什么给学生讲?你的思想那么贫穷,怎去触碰一个灵魂?你的观点那么偏颇,怎么去塑造孩子的正确价值观?(视频)
对于阅读这件事,有的老师可能有以下问题。1)太忙,没有时间看书?那就选择听书吧。刷牙洗脸、做饭烧菜、洗衣拖地、散步睡前……都是听书的好时间。2)对阅读没兴趣怎么办?《考试脑科学》一书中说,我们人的干劲来自一个叫作伏隔核的地方。一个人有干劲,就是他的伏隔核兴奋。那么怎么才能让你的伏隔核兴奋呢?只要你开始干,就能够刺激伏隔核。这个心理学现象叫作行动兴奋。比如学生的学习。不想学习,怎么办呢?开始学,学着学着就想学习,就这么简单。不想做作业,只要动笔开始慢慢做,就会越做越快,这就是伏隔核在起作用。那么看书也是如此,关键是要开始。当你不兴奋的时候,不要企图等待兴奋的到来,而应该通过你的行动去获得兴奋。3)专业书籍太枯燥,读不进怎么办?那就先跨界阅读。很多道理都是相同的。因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美学等任何流派,都会在教育研究上有所反映。我不会做生意,但是我特别喜欢听社会学、经济类、企业管理、商业财经类书籍,知道了瓦尔纳、亚马逊、杰克·韦尔奇、比特·蒂尔、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等等商业精英和成功企业的故事和背后的商业管理理念,并且我会用在我的德育和教学论文中。我是体育爱好者,我向体育老师强烈推荐几本书《运动改造大脑》《跑步圣经》《为什么是足球》,有趣、专业、实用,室内课的时候可以讲给学生听听,一定会让你们脑洞打开。或者人文历史肯定会让你感兴趣,比如会全面系统讲述苏东坡、刘邦、宋仁宗、杜甫、曾国藩、王阳明、拿破仑、莫扎特、达·芬奇、三国历史、南京历史、东京历史、希腊历史、西方美术史……这部分尤其适合和孩子一起听,有故事,有情节,全新的视角,权威的点评。特别感兴趣的,就淘宝上把书买回来。4)不能坚持怎么办?我会在床头放一些轻松易懂的书籍,比如丁立梅全集。我在关灯睡觉前看一篇,每片文章两三分钟就能读完。在《掌控习惯》一书中提到:要养成一个习惯,就算糟糕的坚持也好过轻易的放弃。哪怕每天就进行一分钟阅读,也是保持了这个习惯。专业书籍放在书桌上,这是我今年暑假看的书(如图)。抖音也是我学习的主渠道,比如张琦的商业财经课程,也是让我收获颇多(视频)。除了阅读或听书学习,我也会在运动时学习(女儿会督促我每天去健身房锻炼),比如之前因为打不好搏击,我去健身房总是逃避搏击操课程,选择上我自己擅长的舞蹈课程。为了达到锻炼的效果,能胜任繁重的工作,今年暑假我主动选择上搏击操课,练着练着发现自己喜欢上搏击了(我尝试了各种运动,搏击操绝对对肩颈最有效,视频)。
刚去世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干法》书中提到:“工作就是修行。他视人生为修炼,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恋爱中的人再辛苦也不觉得苦,要学会和工作谈恋爱,你的良性循环就开始了。”在《活法》中他说,“最重要的是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人生哲学,它决定着人生结果的上限和下限。而思维方式有正有负。”可能你会觉得,我是工作和生活不分了。好像是的,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吧。人各有志,不同的家境、经历和岗位肯定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念,我只是分享了我44岁起步的学习历程,你可以不理解,不赞同,或许也会给你带来启发,激发你的阅读欲望和工作使命感,因为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我学这个发言稿时,其实就是一个在复盘自己几年听过或读过的书,发现很多内容已经模糊不清了,于是我有了再听一遍的计划。其实我写稿子的时候,脸上是敷着面膜的,工作美容两不误。写完这个稿子,已经凌晨1点,去刷牙洗脸洗澡的时候,顺便开始听《干法》。这都是统筹方法,这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华罗庚一文中介绍的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对我影响至今。再次听完《干法》,记住了结尾的8个字,送给大家“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