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英才 2022年8月27日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档升级,我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苏教基〔2021〕3号)等上级文件要求和本校三年发展规划及自主德育方案的实施意见,全面梳理了心理健康教育所做的工作,总结了十几年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系统思考和明确了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心育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努力提高本项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努力提升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基本原则
1. 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基于本校学生实际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育活动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2. 发展与干预相结合。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学生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3. 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相结合。全体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加强心育指导,整体提升心育水平,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4.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觉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的意识和能力。
二、目标内容
(一)工作目标
1.以积极心理学为出发点,提高我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驱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2.引导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和学习,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情绪调控、沟通表达、承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3.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加快推进三全育人模式;
4.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再发展,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自主德育体系,形成德育特色品牌。
(二)具体内容
1. 引导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 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3. 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
4. 鼓励学生与老师及父母积极沟通,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深入实施生命教育、逆境教育、挫折教育、灾难教育,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心理品质;
6. 引导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
三、途径方法
1.加强课程建设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主自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
(1)开设心理必修课。通过情境设计、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团体辅导、心理训练、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利用学校课程的课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课表,确保所有班级每两周不少于1课时,由专职心理教师进行施教。
(2)推进全学科育人。心理健康教育要向各学科教学渗透,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心理教育资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要素的同步发展。同时,开齐开足体育课和美育课,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和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
(3)开发心理校本课程。研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确定的目标内容,多年实施的《心理自助餐》课程基础上,开发实施《阳光人生》校本心理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由各年级兼职心理教师或班主任加以实施。
(4)利用好线上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学习武进区教育局推出的“双促”线上平台的“武进心家园”App,鼓励学生开展自主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学习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素质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提高自主情绪调节和压力缓解能力,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
2. 丰富心育活动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成立“心海扬帆”——校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工作室,工作室成员主要由心理专、兼职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心理骨干教师组成。组织开展各种心育活动:每学年进行一次初一新生入学心理辅导;每学期举办一次专家心理讲座,考前学生心理辅导,国旗下全员心理团体辅导;每月为《校报》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公共板报、心育走廊、心理橱窗内提供一期心育专项内容;每两周组织学生书写一次《心灵沟通本》;指导学生持续完成《记录成长》手册等。通过以上活动,使得课堂教育和课外辅导相结合,大班教育和个别沟通相结合,重点学生和全体学生相结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另外,组织开展校园文化、体育、艺术以及适宜的户外活动,引导学生劳逸结合、调节身心。打造以“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文化节”为代表的心理节庆活动,开展各类心理主题活动,如心理教育电视讲座、心理小报和心理漫画比赛、心理小课堂比赛、心理班会课、广场心理咨询、“温暖树洞——你说我听”等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互动性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活动,培育积极的学生心态,培养充满“正能量”、倡导“正思维”的学生心理品质。
3. 推进家校共育
学校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亲子沟通,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处理技能,促使家长共同承担起教育疏导责任,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
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学校建设,定期举办家长会、家长讲坛、家校共读等活动,通过家访、家长线上资源(“武进心家园”App家长频道)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积极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与此同时,沟通和反馈学生近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学习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知识,防止因家庭矛盾或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心理问题,提高家长育儿水平。
4. 加强个体辅导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心理辅导室每天固定开放时间不少于2小时,并安排“心海扬帆”心理工作室专兼职心理教师值班。心理辅导过程记录完整并及时归档,有相应的分析、对策与辅导效果评价。心理辅导要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依法保护学生隐私。
另外,学校健全完善心理辅导值班、预约、面谈、转介、追踪和反馈等制度,利用电话、网络、信箱等其他媒介,满足学生个人咨询与求助的需求。
5.加强心理预警
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团队,针对重大突发事件、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组织开展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为遭受侵害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创伤干预。
(1)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各班设心理委员两名,负责收集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信息,对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半月为一周期向班主任做汇报。努力学习相关心理知识,积极参加心理委员培训,用乐观心态引导同学。当个别同学有严重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室,并劝说其尽快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2)建立三级预警体系。学校在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预警检测中心”,在提前获取准确的可能发生不良信息事件的信息时,学校“心理预警检测中心”根据事件的不良程度与紧急程度下达指令,实施相应级别的应急援助方案。细化各级心理健康预警要求,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和转介有心理疾病倾向的学生。“一级预警”: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家长组成小组进行监护。“二级预警”:以年级为单位,各年级部、政教处领导组成小组进行监护。“三级预警”:由心理教师组成的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小组,给予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以科学专业的心理干预,将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适时向有关医疗机构转介。
(3)定期组织心理测评。利用“青果•常开心”心理健康云平台,开展学生入学普测、成长过程分类测、重点学生监控测等常态性心理健康测试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学校要根据学生心理普测测评报告,全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科学分类归档,实施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筛查评估干预工作。关注重点学生并逐个排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分类指导机制。对需要特别关爱的学生,安排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针对性做好心理疏导、危机评估、跟踪指导等心理服务,建立个别化的心理发展与诊疗档案,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一人一帮”。
(4)做好评估帮扶工作。医院确诊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如需返校,家长应提供正规机构就医后健康证明,并由本校心理老师进行心理测试结果达标,由年级部主任审核同意。返校后班主任须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定期督促该生复诊、服药等事项;相关师生要加强对该生生活、学习、心理的关爱和帮助;学校心理老师定期对该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帮助学生克服相关问题。
四、组织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
(1)组建领导小组
组长:张伟俊
副组长:刘俊成
组员:各科室部门主任、杨洋、费燕敏
(2)组建工作小组
组长:卞英才
组员:各年级德育主任、全体班主任
(3)心理危机应急小组
组长:杨洋
组员:校“心海扬帆”工作室成员
2. 加强队伍建设
(1)落实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倡导“科任老师是学生的第一任心理教师”的理念。学校要组建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培训,掌握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心理学基本原理、心理辅导知识与方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自觉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2)促进专兼职教师专业队伍成长,不断提升专业队伍数量和质量。专职心理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心理健康辅导员资格证书或教育系统培训合格证书。鼓励在职非心理专业的教师,参加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的心理咨询师考证培训。
(3)鼓励更多心育老师参加市区“心理名师工作室”,依托专业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3. 加强评价考核
(1)每学期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心理品质做出评价,全面掌握学生心理状况,期末成绩报告单中有对学生身心状况的描述和建议,高度关注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每学期对校“心海扬帆”心理工作室进行考核评价,每学年按要求写好工作室计划与总结,制作微信公众号等。
4. 加强条件保障
(1)心理辅导室有办公接待区、个别辅导室和团体辅导室等功能空间,团辅室可以兼用,标识标牌清晰,有相应的设备设施,总面积100平方米以上。
(2)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年生均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低于10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