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初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对2022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学习,最大的感受就是明确了“育人”的目标,此目标不是抽象的,而是有清晰的培养路径的。下面针对课程目标这一块内容谈谈我的收获:
一、课程目标的变化
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到素养导向(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完成了由知识、技能学习的课程目标与以课程为载体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育人目标之间的跨越转变,体现了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
1.“物理观念”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相比于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物理观念对学生知识理解和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科学思维”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四个要素,这是对2011年版《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提炼和发展。
3.“科学探究”在2011年版《课标》中是“课程内容”,在2022年版《课标》中是“课程目标”,提高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明确了科学探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4.“科学态度与责任”与2011年版《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相比,多了“科学本质观”这一内容的要求。
二、目标要求
1.“物理观念”主要包括两条要求:一是初步形成物理观念;二是应用物理观念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教学设计可以围绕这两条要求进行思考,围绕观念形成要素,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建构概念、认识规律;围绕观念应用要素,需要思考如何把物理知识和实践情境进行关联、实现物理情境和物理条件之间的转化问题。在教学评价中,若能准确剖析出学生是在观念形成还是观念应用环节存在缺陷,就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教学效率。
2.“科学思维”主要包括四条要求:一是会用所学模型分析常见得物理问题;二是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三是具有初步的科学论证能力;四是具有质疑创新的意识。
3.“科学探究”主要包括四条要求:一是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是初步发展获取证据的能力;三是初步具有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四是具有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三条要求:一是初步理解科学的本质,使学生具有探索科学的热情和求知欲;二是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三是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课例学习感悟
教师专业素养需要与高阶位课程目标相匹配。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中,例举了13个课例来体现新课标理念。这些课例以主题为线索,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来组织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有利于促进课程结构化,全面提升课程的系统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厘清课程内容结构的设定逻辑,掌握每一个主题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才能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在课例2“光的反射”中,教师通过创新实验设计(空间立体光路演示器),帮助学生透过物理现象来理解内在规律,构建“法线”的概念,突破了学生思维瓶颈。以前我的教学都是直接告诉学生法线的定义,这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不是“真”探究。要想在物理课堂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还是要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只有知道概念的意义和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在这个课例2中,教师还提出光的反射应用有月球上角反射器的使用、太阳灶、天眼等科学知识,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与担当。教师的眼界决定学生的眼界,若一名教师缺乏科学素养,是无法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的,也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