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引领,课程内容由“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构成。这些主题不仅包含物理概念与规律,而且包含物理探究过程、探究方法以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实验探究”和“跨学科实践”两个主题,更加强调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物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教师应该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日常教学,日常教学中的具体教学内容(与物理概念、规律、实验等有关),皆蕴含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
在“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建议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多种学习活动,重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①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如在讲授凝华现象时,通过实验为同学们展示生活中的雾凇;在讲授水循环这一节课的内容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生活,展示水是生命之源,水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②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合理的速度进行思维活动,不仅使学生思维要快,而且要准确,在学生接受的范围内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扮演好“引导者”角色,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将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和综合,层层递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思维能力也稳步提升。
③注重问题导向,合理设计探究活动。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光的传播规律、电和磁的相互作用等学习活动中,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出恰当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通过科学方法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解释得出结论的理由,并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反思与交流。
如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时,依据日常生活经验,从压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建立压强概念的必要性,从而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并建立压强概念。紧紧围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压强现象,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引导学生列举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能力。同时加强联系实际,通过测量人对地面的压强,让学生学会测量,学会合作,学会计算,学会表达和交流。
④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物理学史有着丰富的内涵,一代代科学家对一些即定的、看似显而易见的、根深蒂固的观点提出质疑,运用科学思维挣脱教条主义的束缚,产生一次次质的飞跃。物理学前进的每一部分都可被挖掘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极好教材,如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很有必要带领学生先回顾一下力和运动史,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曾经统治了两千年,直到伽利略才对此提出质疑,如何发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此后,由牛顿把它总结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在这个美妙的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学生不但深刻地掌握了教材所要求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从物理学史中了解到相关知识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