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强化育人导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基于初中物理学科特点,落实双减要求,适当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增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强化物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突出问题导向,强调真实问题情境,加强一体化设计,加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评的有机结合,推动育人方式变革,聚焦学生发展的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学业要求、学业质量的关系:核心素养是引领的,站位最高;目标要求是4个维度的具体化,有14个要素;学业要求是分别对五个一级主题的目标要求,4个维度,14个要素;学业质量是把五个一级主题的目标要求汇总,形成初中阶段的总要求,即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应总的核心素养要求。
二.课程理念:五条理念从五个方面阐述: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课程评价
1.课程目的:
2011版: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2022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注重落实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科学素养升级为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定位的进一步聚焦,三维目标经常成了割裂的三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核心素养面向全体同学的同时,关注个性差异,实现全面育人、综合育人,从教书走向育人,体现出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
2.课程内容:
2011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2022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习生长点,以具体事实、鲜活案例、生活经验和基本概念等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注重时代性,加强与生产生话,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联系,凸显我国科技成就,引导了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
这一句话没有变,可是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生活、物理、社会三者之间进阶性的实质跨越,帮助学生建构对物理世界的初步认识,为其探究兴趣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
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唤起他们相关的生活经验,迅速建立新知识与原有认知之间的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带来成就感,逐步形成学以致用的观念。
3.课程结构:
2011版: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022版: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
依据物理学科内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明确物理学习主题,主题内分级呈现,层层递进;主题间相互关联,各有侧重。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体现物理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
新课标以主题为线索、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全面提升课程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由“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和“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构成。借助于物理学的大单元、大概念,“跨学科实践”主题侧重体现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联系,加强实践性和综合性,领悟知行合一,促进知识、能力、素养间的逐步转化。
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课程内容结构化,加强学科之间相互联动,引导学生从单个知识的识记、理解跨越到知识网络的整体建构,侧重于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整体性、综合性与迁移性的理解,深化学科本质,发展核心素养。
跨学科主题的学习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0%,通过这10%的课程内容,示范性地以主题为引领、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活动,结合学生能感语的现实问题学习物理知识,渗透核心素养目标。利用这10%的示范性教学,撬动另外90%课程内容的改革,达到整个教学过程优化。
跨学科实践体现减负增效?
如果在前面的五个主题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再增加一个跨学科实践主题来进行知识的应用,那就会增加学习负担。
减负:跨学科实践应是整个物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在原课程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的章节叫做跨学科实践。应与其他主题教学一体化设计,既有以任务的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又有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进行所学知识的应用。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穿插在其他主题中进行。
如可以通过跨学科实践的设计来学习新知识(课标案例人体中的杠杆),也可以把前面知识的应用集中到一个小小的主题后面解决(设计和制作一个模拟调光灯)。
增效:将跨学科实践中的教学经验迁移到其他课程主题中去,从而是整个物理教学课程实现优化。
4.课程教学:
2011版: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2022版: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注重科学探究,突出问题导向,强调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资源等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科学探究是人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一种综合的、关键的科学能力和素养。这句话的顺序换了,更加重视科学探究,突出问题导向,强调真实问题情境。明确了科学探究不单是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需要借助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
修订后的科学探究包含4个要素,其实与2011版的七个要素本质上是一致的。问题就是提出问题和猜想假设,证据就是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和收集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就是评估与交流。
强调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与行动,在物理教学情境中,运用物理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术,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
突出问题教学:在教学中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和发现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创新思维。
何为真实情境?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真实情境是源于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经验的生活情境。其实,真实情境最主要的不是情境的真实性,关键是情境中的真实任务,是生活世界中的一个特定任务,让学生感觉到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学习的动力与产生坚持下去的毅力。
另一方面,通过训练得出固定的标准答案和解题套路只能说是解题技能或能力,而不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以物理科目为例,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首先要将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解题之后得到答案,再将该答案置于真实情境中去评价,最终判断该答案是不是最合理的,按合理程度给不同的答案赋分。
5.课程评价:
2011版: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2022版: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注重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构建目标明确、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和功能全面的物理课程体系。不仅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学业成就的考核,而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课程保准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构建一个评价目标明确、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维度全面的物理课程评价体系。
关注学生学习、探究与发展的过程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过程和最终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加大开展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力度,重视以素养立意为中心的终结性评价,切实完成从考知识向考素养的转变。降低考试难度,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