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新课标学习心得(石梦娇)
发布时间:2022-08-2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冯小玲

新课标学习感受 

                                                 石梦娇

一、力行在做中学,履践在学中做

对于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身为一线教师,单靠几篇论文、几次讲座培训势必见解不深,一定要在自己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引领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深化践行,逐渐将新课标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在工作室活动中,曾听过岳校长一堂示范课,在《陋室铭》和《爱莲说》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整合教学、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授,实践新课标整合教学内容的思想。一、整合学生问题为课堂资源。学生认为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有些同学不同意,从学生分歧入手。二、整合作家作品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探究周敦颐与陶渊明的不同之处时,前后勾连,调动旧知,联系所学诗文、所知时代丰富了教材,增添课堂厚度,还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语文教师,如果眼界开阔,胸怀浩大,那各种语文因素,就会如千军万马,被教师调遣腾挪,排列组合。教材上下,风起云涌;课堂内外,风云际会。”三、整合相似精神气质的文人资源。学生集体朗读两篇文章,进一步体会古仁人之心,体会像周敦颐、刘禹锡、陶渊明这样有高远追求与高尚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学生从对一个人的理解与崇敬到对一些人到对一类人的理解与崇敬,眼界始大,心潮澎湃。

大胆取舍,以独特的匠心将两篇文章的“同类信息”汇聚整合成相对集中的课堂信息源,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在实践中践行新课标解读。

二、明确素养本位,更新教学理念

核心素养的生成离不开知识学习,但知识学习又不会必然带来核心素养的生成,这就涉及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现如今有些人会质疑大单元的教学设计,认为其中纷繁复杂的教学活动并不能落实语文知识教学。既然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新样态,学生是否具备核心素养就是我们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新课标指导下,新的发展样态和新的质量评价也就决定了发展路径的更新,决定了发展样式的变化。

我们语文学科组时刻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尝试由课文走向任务,由线性化走向立体性和整体性的单元设计。目前的统编教材虽是以双线组元的方式进行编排的,但我们如果能对各单元学习进行深度合理的目标提炼、板块建构、内容整合、任务设计,对现有教材充分研读二次开发,可以将现有教材划分成三类任务群教学内容:“实用性”——如八上第一单元(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文学性”——如九上第一单元(诗歌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思辨性”——如八下第四单元(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结合单元目标和助学系统,尝试从三个能力发展阶段(基础、发展、拓展)厘清能力层级,层递式提升核心素养,实现新课标“第四学段”中强调内容:对作品要有自己的体验,尝试诗歌等多体裁写作。

三、设计学习任务群,探索跨单元整合

研读课标“课程内容”第二部分有这样一段表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教材中的一个单元通常是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如果这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实践,这就不能算是学习单元。

学习任务群的制定也要尝试跨单元整合,符合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用教材教,从教材中学,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应该连贯递进,同时也要注意教、学、评的有机统一。这就引导我们更加灵活地组合教学材料,创设合理、可操作的情境。教学活动的实施不再聚焦零碎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或陈述,而要强调学生面对现实挑战时能综合运用不同知识解决问题。

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学科组在集体备课时,尝试为议论文学习设计主题“谈谈我的学习观”,具体设计以下活动:1.读懂先贤们的观点与态度。以典型课文精读精教,用思维导图形式绘制论证思路,让学生熟悉议论文一般结构和论证过程,明确解题方法和思路。2.倾听理性的声音。让学生从教读的几篇课文中选择一篇的观点,整合课外积累的论据,撰写演讲稿,要求有理有据,即小议论文片段。3.举办“我的学习观”班级报告会。以“我的学习观”为主题撰写整篇议论文,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与见解,根据老师提供的评价量表让班级同学展开自评与互评。通过一系列活动,让每位同学动起来,解决了议论文阅读、议论文作文两项难题,让本来枯燥艰深的议论文教学更具人性,更有参与度,发挥任务群效益。

身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有勇于探索实践的勇气,从形式上积极模仿,从内涵上深入理解,难免遇到困难,难免与原有思维碰撞冲突,但只有不断挑战思考,才能顺应素养时代的教学要求,促进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