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新课标学习心得(张莉)
发布时间:2022-08-2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冯小玲

变与不变

——学习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心得

湖塘实验中学 张莉

2003年从教以来,学习了三个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2001实验版、2011年版和2022年版),教了三个版本的教材(苏教版、苏教版改编版、部编版)。同时经历了我们学校的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改革。这19年来时代在变革,教育在改革,所以我们也一直在变革中学习成长,从没有“吃老本”的安稳感和安全感。

假期中学习了《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课例解读》、我们学校编撰的《自主学习型课堂的理论和实践》以及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并视频学习了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语文特级教师申宣成教授对新课标的背景、内容和实施策略的解读,收获颇丰。下面我谈谈一些我粗浅的认识,不到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我是如何学习新课标的

(一)了解修订的背景,明确方向

1.   落实党中央深化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解读为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确立和培养,是国家强大的表现和后续发展的基础。作为母语教学,我们得担起这样的重任。这个在《新课标》第19页中提出这三种文化的作品要占比60%——70%,可以看出重要性。

2.   适应国际母语教育变革新趋势

(1)强调以核心素养引领语言学习

(2)强调以情境任务驱动语言学习

(3)强调母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融通

3.   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逻辑

提倡“核心素养——语文实践”范式

(二)素养性课程目标

1.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这四个方面是彼此融合又有所侧重的,不能割裂开来看。

2.目标的达成必须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有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3.我的解读也就是重视三个重点词语:实践、真实、综合

4.我们可以去仔细的阅读课标的14——17页关于第四学段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三)结构化课程内容

微信图片_20220810142629

微信图片_20220810142618

这里我引了两张图片,可以更直观的看到:

1.   三个层次六个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他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又各有侧重。

2.   语文学习六要素之间的关系。他们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只要依据这六要素就可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操作性强的设计方案。

3.   每个学习任务群的设计都有要领

这一项不展开了,请参阅《课例式解读》第33——42的内容,相信对大家今后的实操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表现性学业质量

这一项是新课标增加的一部分,也是最值得为我们好好研究的部分,因为这就相当于“考纲”。建议大家结合课程目标中的学段要求一起看,会发现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这里的每句话、每个词都值得我们深究、细究。

以上有很多地方都没展开,原因有二:第一、我自己研读还不够,有很多地方理解还不到位。第二、还未开始实践,一切都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实在说来心虚、没有底气。

但是理论是基础,是我们要去实践的指导思想,这里用三个词与大家共勉:认真、细致、反复。希望我们都能尽快的掌握好这个“指挥棒”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最关心的还是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对我们的教学工作会带来什么变化,该怎么做。

二、我将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实践新课标

(一)回归——钻研课本和教师用书

部编版教材很具系统性的。

设置了“活动探究”单元,八九年级四册各设置了四个单元,分别是:新闻、演讲、诗歌和戏剧。这样有利于改变过于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语文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在综合、多维、连续的多种“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中进行。这一块建议大家学习一下八上教学用书的相关内容。

其余单元由“阅读”、“写作”、“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口语交际”组成。每个单元的开篇也都有一段概括性的内容介绍和学习目标。

每篇教读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也都是课文的重点所在,可以用在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巩固拓展上。

每一篇自读课文也都有“阅读提示”、“读读写写”和“旁批”,有助于学生自学和老师指导,要充分利用。

课文后的“语法”和“补白”不可忽视。

其余的不再赘述,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注意到这些点了,而且也都会整本书整体来看一学期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用书是真的值得每个字细细读,除了“教学重点”、“课文研读”以外,“资料链接”和“教学建议”对我们解读文本和课堂教学设计都很有帮助。

现在信息发达,网络上很多教学设计和课件,但是良莠不齐,我建议把找网络资料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研读手头的教材和教师用书上,其余再作为拓展吧,千万莫要本末倒置了。

(二)结合——按照学情来设计教学

因为摇号的原因,实际上我们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与以前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我在坂上两年合作班的教学经历和去年17班书法班、18班双语班的教学实情来看,我们的平时的教学难度需要降低,速度需要放缓、还需要必要的反复重难点。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是固定的,我们更多的是把精力花在备课上。其实,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能力,那么学情才是真正的教学起点。我们在学生的早读、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中慢慢掌握学情及其变化。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重难点会更具有层次性,设计练习的难度和量也可以尽量做到适宜。能起到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激励作用。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能达成了。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譬如:学情的变化很难精准把握、课堂教学的指导很难做到全面兼顾、练习的设计很难做到层次性和针对性……所以,我们需要大语文组集思广益的集体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反思——在教学反思中查漏补缺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步。我们一般教授两个班,在上完第一节课后都会感知哪里可以做调整,并在第二节课上得到实践。当然两节课是无法做到完美的,所以,我们课后还是要在备课本的相应部分及时写好反思并调整课件保存。

我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上去预设流程很流畅,但是操作下来总会因为课堂上的生成而需要调整,或者说是因为生成而可以使得课堂更加精彩。那么应该把这精彩的生成记录下来,会对课堂设计有助益。希望我们都能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四)学习——向名师和同事学习

现在网络发达,名师的微博、公众号、抖音都可以关注一下,对教学理念的树立、教材的解读和教学方法的掌握都很有益处。

当然,身边的前辈同事是更直接的学习榜样,我们可以通过听课、集备、办公室交流等形式学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

只是,在学习时我曾走入过误区,觉得好就直接拿来套用,未考虑我的教学特点、学情,适得其反。所以还是要引以为戒的。

《新课标》的颁布对我们一线老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很多的未知需要去探索。但同样也是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整思路、返璞归真、跟上教改的脚步,实现语文教学的深远目标。变的是课标和教材,可不变的是大语文观和我们的初心。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